中午在中環辦事,想不起可去哪裏午飯,摸上陸羽茶室二樓,坐下,因為太熟了,反而想不起可以吃什麼,請伙計提議,叫了三兩樣點心,在點心單上見有「奶皮豬油包」,心中一蕩,叫了一客。
陸羽的奶皮豬油包做得鬆軟可口,外皮狀似叉燒包,但口感完全不同。中間的餡不過一小撮,以豬油混以陳皮、松仁之類,甜膩帶果仁脆香,集中在包心一點,豬油呈晶粒狀,味濃,油香溢口,卻點到即止,配以普洱香茶,其味懷古雋永。
看着包心那一點點通透結晶,不由想起從前在上海吃的水晶包。
水晶包就是豬油包,外形跟上海的鮮肉包和素菜包一樣,包餡則是切成丁方的豬板油,和以白糖,蒸熟之後,滿包豬油粒晶瑩通透,咬在嘴裏,甜膩無比,油香滿溢。今時今日,咬一口香甜的豬油似乎有點嚇人,但此一時彼一時,在中國人最缺油水的年代,如此一個豬油水晶包,曾令多少人夢縈魂奪。那時候我們學校食堂若有水晶包賣,那就一定不能放過,每次一口氣可吃三四個,咬下去時,豬油粒在嘴裏裂開,似乎還聽得見「啵」一聲響,其實也未必真有那一聲響,只是感覺太過癮,那一聲響發自心靈,至今想起,好像還聽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