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來,無論不同政治派別的爭拗有多嚴重,由公務員主導的選舉安排都未曾出現重大爭議。這一屆立法會選舉,政府竟然加入政治審查,要求參選人簽署「確認書」,及至最終不問簽署與否,由選舉主任作政治判斷,把個別參選人篩走,嚴重破壞了香港30多年來確立的選舉程序中立性。
在這件事上,政府僭建「行政裁決權」,最後能否經得起法律上的挑戰言之尚早。但要求公務員扮演「政治稽查」的角色,就算未確定是違法,已破壞公務員的形象及公信力。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日前公開讚揚選舉主任「依法履行職責」,把意圖以「不誠實」的言行進入立法會的港獨人士篩走。這一說法打着「依法」之名,目的是要為政府在選舉過程中加入政治標準作開脫。林鄭月娥一方面不得不承認根據現有選舉條例,只有選舉主任才有權對參選人的資格作出確認。但任何人都看得出,特區政府及中央政府在這件事上都曾經插手。劉兆佳在電台的言論也說明了這一點。
政府這一次的做法,是置公務員制度經多年才確立的中立、幹練及專業形象於不顧。這表面上似是讚揚的說法,可以解讀為政府意圖推卸責任,逼公務員食了這一次政治審查的死貓。另一方面,這一種在言論上的鼓勵,也可能反映在公務員隊伍中已經出現反彈情緒。
政府江郎才盡 無力駕馭局面
現時香港的政治制度設計完全與時代的要求脫節。在這個制度之下產生的特首及其管治團隊,沒有足夠的政治認受性。民主派的分崩離析對政府不但沒有帶來甚麼好處,反為增加了管治的困難,政府根本未能發展出有效的策略來應對更激進的政治訴求。
政府面對管治困難,不從問題根源尋求解決,反以更專橫、更強力的方法把政治爭拗壓下去。但政府越是意圖膨脹行政權力,只會引致更廣泛的不信任,也只會招來更全方位的政治對立。
在傳統民主派當中,支持港獨的其實少之又少。多年來,不少人堅持爭取更民主的政治體制,只要希望還在,只要改革有寸進,他們都不會輕易推翻幾十年的政治信念及主張。從已經陸續展開的選舉論壇可見,主流的民主派力量,對港獨的看法與政府基本上沒有原則性的分別,有個別人士在論壇中對港獨的說法甚至是嗤之以鼻。但政府不理性應對港獨訴求的冒起,只一味祭起政府的行政權力,甚至加入從未有過、於法不合、把原有的政治空間也收窄的政治審查權,民主派人士也變得毫無選擇,只能抵制到底。結果是政府可能在一時之間能夠達到目的,把個別港獨人士篩走,但代價是加深了與整個公民社會的對立,也令整體民主派人士更加不信任這個政府。
越來越有迹象顯示,這個已是江郎才盡的特區政府,已經再沒有能力駕馭現時的局面,因而不惜先後把警隊及廉署的專業形象都犧牲掉。這一次,政府在姿態上是讚揚公務員「依法」履行職責,實際上是要原本應是政治中立的公務員為政府的政治意圖背書。「擘大眼講大話」的正是這個政府。以「不誠實」的言行來掩飾真正意圖,也不會解決到已清楚暴露的問題。
可以斷言,往後的施政及管治困難只會更大,而不會因為拔掉幾個眼中釘而減少。把公務員隊伍拉落水,是把政治和行政混為一談,破壞文官制度確立了的專業形象及政治中立性。要公務員也變成政府的政治同盟,恐怕只會對香港社會的穩定及發展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