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選舉前要做民調?不必講得天花亂墜,最真實的答案一定是想知道民意取向,盡可能準確地預示選舉最終結果。從這個角度,很難理解港大選前的滾動民調,為甚麼堅持不肯在提問時,加上排在名單第二候選人名字。
今次選舉,較多元老級的現任議員選擇退下火線,但他們仍然排在參選名單的第二位,期望以本身的高知名度及往績,增加排在名單首位參選人的勝數,以求政黨年輕一輩順利接班,新舊交替,民主黨何俊仁、自由黨田北俊、人民力量陳偉業,都屬這種情況。這種元老級「抬轎」的安排,一般理解對選情影響或多或少,視乎不同參選人或有不同效果。
但現在港大滾動民調不提名單第二位的參選人,除非負責人認為「抬轎」對選情零影響,否則民調一定不能準確反映日後投票結果。既然要做民調,當然力求準確,但港大民調現在明知有遺漏仍不作修改,令人難明。
港大負責人解釋,由於今屆選舉名單眾多,如果在提問時連排在名單第二位的候選人都提及,民調要花更多時間,恐怕會影響成功率。但以新西為例,上屆參選名單有16張,港大進行滾動民調時,同時提及名單第一、二、三的候選人;今屆新西有20張參選名單,為甚麼卻只能提名單排第一的名字,多提一個(即排第二)都不可以?
講到尾可能是資源問題。今屆滾動民調已進行兩個多星期,但受訪人數每區仍只有一百多人或兩百多人不等,而誤差卻高達6%,民調究竟有幾大參考價值難免令人懷疑;加上以固網電話接觸被訪者,亦有一定局限。
聰明選民已不能對民調照單全收。
https://www.facebook.com/hammerout.hk
李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