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環十色:水神蛙王之路 - 安裕

五環十色:水神蛙王之路 - 安裕

奧運游泳結束,美國得16金,最接近的對手是澳洲及匈牙利,俱三金。亞洲以日本最佳,兩金;中國、新加坡、哈薩克各一金。美國隊明星當然是「水神」費斯,歷屆共得23金;本屆男子4X100四式接力的第三棒蝶泳,是他最後一次在奧運泳池參賽。
游泳金牌多,不代表特別擅泳,像費斯那樣兩手張開比自身體高還要長的不算罕見。1984年洛杉磯奧運泳賽兩金得主、西德格羅斯(Michael Gross)身高2米01,雙手張開2米13。因此,要成為水神不難,難在如何發掘、如何訓練、如何比賽。
最重要是訓練,卻不是埋頭苦游就可「企凳仔」得獎牌。美國的金牌泳路從社區出發,全國住宅泳池1,040萬個,由此冒現的小泳手,沿着分齡賽—泳會—大學校隊—國家隊,最終走上奧運頒獎台。
美國游泳訓練資源多集中大學,舉一實例:香港泳將歐鎧淳、退役名將蔡曉慧,今屆男子50米自由泳金牌Anthony Ervin、4X100四式接力金牌之一倪家駿(Nathan Adrian)都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校友;1988年漢城奧運五金得主Matt Biondi是他們的大師兄。
科研是更長遠的投入。日本蛙泳出色,兩屆奧運蛙泳四金得主北島康介人所共知,本屆女子200米蛙泳亦有一金。日本蛙泳可溯自1956年墨爾本奧運200米蛙泳金牌古川勝,腳部動作為主的日式蛙泳揚名立萬。1972年田口信教奧運百米蛙泳奪金,倚仗的便是研究多年的腿部蹬水鞭狀動作。田口信教的動作基要,32年後在北島康介身上仍可看到,此一流派現時仍在發展。
此中關鍵只有一樣:大量資源投入。水怪、水神,蛙王、蛙后,培育成本高得令人咋舌,不是一般國家吃得消。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