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最多、覆蓋最廣的立法會選舉電視辯論已至,截稿前已播放新界東、港島、九龍東及九龍西的電視辯論。從政者當然明白到,電視辯論是「有理說不清」──節目時間冗長、參選人眾多、分配時間很少、遊戲規則亦容易引發泥漿摔角。因此對於候選人而言,相比發起政策細節討論,攻擊對手的政治立場、投票紀錄、出席率、前言不對後語、誠信或醜聞才是最佳的辯論彈藥,容易打擊對手之餘,亦能輕易吸引觀眾眼球。
話雖如此,除了靈活使用上述吸引眼球的舉措,從政者若不願看到獨立思潮繼續壯大,他們就有責任把握如此重要的機會,與不同陣營討論如何走出當前困局。
當前困局,歸根究柢還是「政治信任」──民眾對香港政府及北京政府欠缺信心,質疑香港政府施政及政治動機,是否只配合北京政府或領導人的國家規劃及「維護國家安全」,而從沒有從港人角度出發,捍衞香港核心價值及「一國兩制」。
在「政治信任」問題上,建制派絕對是責無旁貸。現今制度底下,建制派財雄勢大是不爭的事實──他們不單在行政會議有代表,亦在立法會及區議會有眾多議席。在資源佔優、壟斷各層議會的情況下,建制派理論上不單可在地區層面為市民排難解紛,亦可影響政府施政,推行經濟、民生政策,並利用累積多年的人脈關係將民情準確向北京官員上達,以便北京對香港政治形勢有精準判斷。
選民要問,建制派有如此優勢,亦是非正式「管治聯盟」的一分子,為何民生問題沒有得以解決,經濟沒有大力發展,政治發展停滯不前?遺憾地,建制派在眾多事務上並沒有替港人向北京政權據理力爭,更多的是經常揣摩上意,誇大香港政治問題,讓北京以為干預香港才是解決政治困局的「硬道理」,使香港核心價值不斷受到衝擊。北京的高壓手段及態度,配以梁振英四年「人治取代法治」,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質疑不無道理,而對「一國一制」的惡懼更將部份港人推向港獨。
政局若依舊 港獨續發酵
面對強權打壓、「人治」特首及越見惡劣的政治局面,非建制陣營採取必要的議會抗爭手段及提倡「ABC」不無道理;但選民要知道,在與強權作政治抗衡的同時,縱不能對社會、經濟及民生問題視若無睹,非建制候選人須為走出困局提供說法。
適逢立法會、特首均進行換屆,非建制陣營須向選民交代,一旦新特首上場,除了繼續在政制改革問題向政府施壓外,應否重組類似2000年初活躍過兩三年的「八黨聯盟」,與建制派在民生、經濟上達成一定程度的共識,積極向政府施壓。建制派不一定是可靠的盟友,但非建制派若然抗拒與他們達成一定程度的民生、經濟政策合作,貧富懸殊民生問題所引致的社會撕裂只會擴大,市民對議會、對行政機關的「政治信任」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港人對體制的信心低落與質疑,為林林總總的陰謀論提供發展土壤,為採取拉布、點人數等議會抗爭手段的議員提供動機,亦成為整個反體制港獨思潮的策略依據。盼望在未來論壇之中,各候選人能多花時間討論「破局」,否則政治動員過後政局依舊,港獨思潮繼續發酵,港人就永遠無法逃離無間地獄。
忻浚賢
民主思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