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為大陸運動員失金熱烈彈琴熱烈唱,劉兆佳解讀為港獨意識抬頭,對中港關係不利云云,劉多年來作為中央對港智囊,對中港矛盾的解讀,是誤讀,也是誤導!
所謂港獨、分離意識,背後其實是反共、厭共、拒共,呢種思潮在九十年代統稱為「民主抗共」。換句話講,多年來民主運動的想像,並非為了更平等的資源分配,或是改變自由市場掛帥,所以泛民進入議會後在大部份民生及所得再分配議題上均是政府的夥伴,九成政府撥款及法案均獲通過,唔信?每年睇天主教議員監察報告,一目瞭然,因此,泛民可視為建制派。問題是北京為了面子,為了泛民「虛」的抗共姿態,採取封殺、孤立、滲沙子挖牆腳、策反方式,1989年至今,北京成功了,民主黨由旗艦時代13位立法會議員近百位區議員萎縮至立法會至多每區一席、四十幾個區議員。民主黨支持2012政改同北京達成共識,最終反被北京出賣,遭中聯辦及梁振英全方位封殺。但民主黨之失,卻非親北京勢力之得,點解?因為香港人拒共、抗共社會情緒更厲害,我絕對不懷疑北京可以花十年再進一步消滅「統派」民主回歸路線的民主黨,但中港矛盾一定會更加激化,而反港獨不單注定徒勞無功,甚至適得其反。
原因是港獨背後源於反共、拒共情緒,只不過來得更激烈,以往是反對共產黨對港政策的粗暴及不民主,只局限於政治範疇,未蔓延到民族、民生、社會層面,即香港人是不滿共產黨政策,而不是針對「中國」。香港年輕人目睹民主抗共徹底失敗,於是提出「文化抗共」,從價值、行為、思想層面作區隔,而同一時間,內地官方媒體百分百「配合」,自孔慶東事件開始,就處處針對少數香港人激烈行動,高調加以反擊,大部份本來中立的香港人,視《環球時報》代表官方立場,於是拒共反共全方位擴大。以封殺何韻詩為例,官媒幕後操作網路憤青炒成新聞,引起香港人大反彈,北京或視為小事一樁,但其政治影響,即使再派100個金牌運動員來港也無法修補。
港獨是刺激共產黨手段
香港人嘲笑孫楊,當然不是因為港獨,而是藉此顯示中港核心價值大不同,孫楊用禁藥,官方刻意拖延公佈並派他出戰仁川亞運,大家一問Google大神就知。為大熱倒灶失金而高興,是因為對大陸官方民族主義宣傳反感,也對大陸近年囂張、無品、功利、不擇手段的集體形象反感。今日中港矛盾已非後六四的舊範式:民主vs反民主,而是文明vs野蠻、普世價值vs中國模式。港獨這面旗不過是拿來刺激共產黨的手段,香港人也知現實上不可行,但反正刺中要害激到紮紮跳,真真假假又何妨一試,至少能引起共產黨全方位打壓港獨,在這過程中必定觸及港人所堅持的普世及核心價值,於是本來對港獨不太認同的人,也會進一步變成激進反共派。這情況同中共歷次黨內矛盾擴大化,左毒蔓延,何其相似!
鄧小平當年收回主權,得到大多數香港人支持,但最後卻變出港獨運動來,梁振英及中聯辦實在功不可沒。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