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央氣象局和日本氣象廳周四晚上稱,一熱帶低氣壓集結在台灣海峽,即在香港東北偏東約500公里,預料以時速20至25公里向西移動,移向福建。但由於該低壓系統風力和結構不達標,香港天文台周四晚上沒評定它為熱帶低氣壓,加上移入內陸,缺乏水氣發展,預料不會增強,不過本港周五受其外圍雨帶影響,天氣轉差,日間雨勢漸轉頻密及有幾陣雷暴,晚上仍多雲有驟雨。至於有望成為2009年以來最可觀的英仙座流星雨,周五晚亦是高峰期,惟天氣轉差將較難觀賞整個過程。
記者 李鈺廷
天文台科學主任劉保宏指,與低壓區相關的驟雨及有幾陣雷暴的天氣,預計會由周五持續至周日,故周五晚將較難欣賞到整個英仙座流星雨的過程。
英仙座流星雨是全年較可觀的流星雨,每年8月12日至13日是高峰期,流星數目相對穩定。據國際流星組織(IMO)預測,今年英仙座流星雨的高峰時間是晚上9時至11時30分,每小時天頂流星數目可達150顆。NASA指出,假如同時受到木星引力的影響,經過地球大氣層的星際塵粒會更多,形成極盛流星雨,對上一次出現極盛英仙座流星雨已是2009年。
英仙座流星雨周五晚上約9時從東方升起,隨後本港整晚可見,但月球翌日深夜約1時才下山,相信要到午夜後,即流星雨升至天空較高的位置,而且沒有月光時,在郊外視野廣闊的地點,才能較易觀賞到流星雨,如能在東北方無遮擋的地方觀賞則更佳,詳情: http://bit.ly/2aLcwx8
香港的天氣似乎欠佳,但仍想清楚觀看英仙座流星雨的你,可收看其他國家的網上直播。
Slooh Observatories(周五起):
http://bit.ly/2aPVDae
WeatherNews Japan(周五起):
http://bit.ly/2b1DYY4
NASA TV(周六起):
http://www.nasa.gov/nasatv
英仙座流星雨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母體是Swift-Tuttle彗星,它環繞太陽一周要133年,當地球同這顆彗星的星塵軌跡相遇,受地球引力影響,它的星際塵粒會以高速進入大氣層,同大氣層摩擦燃燒產生光跡,形成流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