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台灣消基會指出,牙膏直接於人體口腔使用,若防腐劑透過皮膚或口腔進入人體,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報告中檢驗的4種防腐劑除了水楊酸可在化妝品中找到外,其餘防腐劑亦可作為食物,若吸入過量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反應,如苯甲酸會對人體產生輕度刺激,導致兒童過動症;對羥苯甲酸則屬環境荷爾蒙,可能有雌激素效應,促進乳癌細胞生長;而對羥基苯甲酸甲酯,則可能產生刺激及過敏反應。
家長須防孩童誤吞
報告亦指出,某些防腐劑即使沒有超標,但仍可視為環境荷爾蒙,若與其他環境荷爾蒙聚在一起會互相強化,引起「混合效應」,產生毒性,而現時日常接觸到的化學物質種類繁多,因此由化學物引起不適的風險亦相應增加。
本港牙醫王志偉表示,家長須留意孩童會否誤吞牙膏,以增加防腐劑進入身體的風險,「正常人都唔會吞,小朋友就要注意啲」。他表示,防腐劑屬常見化學物質,惟牙膏一般都會在使用後吐出,進入人體的風險較低, 因此毋須過份擔心。他建議公眾刷牙時避免使用過量牙膏,只須約一粒豆大小的牙膏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