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大學助理搞繙譯平台 義助少數族裔

八方人物:
大學助理搞繙譯平台 義助少數族裔

試想像在馬來西亞旅行,打算買手信,標價以馬來語顯示:「tujuh ribu lima ratus」,沒人解說你怎辦?又或到西班牙公幹,商店用當地文字寫收據:「siete mil quinientos」,你都會一頭霧水。當一名巴基斯坦婦女來港租屋,包租公用中國數字寫了一張收據「柒千伍百元」,易地而處,你認為她能否讀懂?
那巴婦叫Bushra,是盧善姿(Gigi)朋友,二人早年於黃大仙明愛中心一同教授少數族裔婦女英語。Bushra有教育碩士學位,來港多年一直不諳中文。有次搬屋,包租公寫收據,租金銀碼用上中國數字,她看不懂,拍下收據傳給Gigi求救,令Gigi驚覺看似簡單的事,「原來係佢哋嘅障礙」。

Gigi與6名成員創立繙譯平台,為少數族裔婦女傳譯中文。

學校通告最常求譯

多得包租公的中文收據,Gigi萌起義助繙譯念頭。前年透過MaD Asia「累積學習計劃」獲1萬元資助,跟Bushra及另外5名成員創立免費繙譯平台「Translate For Her(TheM)」,為少數族裔婦女繙譯中文。起初以網站運作,後改以WhatsApp群組即時傳譯,增加靈活性。
少數族裔婦女把需繙譯的中文拍照上載群組,義工便繙譯成英文。Gigi說最常收到學校通告如陸運會、考試等,「如果媽媽唔知道學校需要乜,帶錯書就會影響學習,或者冇着體育衫,甚至去邊接仔女都唔知」。有婦女收到房屋署問卷調查住所滲水等情況,「問卷全部都係中文,佢收到都唔知係乜嘢」。
平台也設廣東話語譯,如搭的士:「譬如要去明愛醫院,佢就喺群組問點講,我哋錄畀佢,佢就直接畀的士大佬聽」。Gigi說有婦女光顧髮型屋前,也要先錄低負離子、電髮及染髮的廣東話,「語言障礙影響佢哋好多」。
Gigi現職中文大學教學助理。她說男性少數族裔常在工作中接觸中文及廣東話,兒童也可在學校學習中文,惟獨婦女最缺支援,當中不識英文的最無助。「有巴基斯坦朋友喺醫院見到個同鄉老人家,等個繙譯嚟講解病情,但又唔識問護士繙譯幾時到,坐咗成朝」。
成立近兩年的TheM現有用戶及義工各逾60人。如有興趣當義工可瀏覽 http://www.facebook.com/them.org.hk 。
■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