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戰爭才能扭轉「大蕭條」?(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只有戰爭才能扭轉「大蕭條」?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再過一個月就是雷曼兄弟爆煲8周年的日子,意味金融海嘯席捲全球8個年頭。也許很多人不想記起當時的動盪,但不能迴避的是金融海嘯的影響遠未過去,全球經濟未擺脫弱勢。從全球利率趨勢來看,當前的經濟形勢比2008年還要差勁,以英國為例,現時利率只有0.25厘,比2008年金融海嘯最震盪時還要低;歐元區、日本更不用說,現時已基本上處於負利率的奇異狀況。只有美國稍好,目前利率至少比2008年時的零息升了0.25厘,但再加息的計劃一直未能落實,年底前能否再加息仍是未知之數。
若看各國債息更令人擔心,瑞士國債不管短期、長期包括50年期債券都是負利率,日本短期國債同樣是負利率,美國十年期利率也只有一厘半左右,且有繼續下跌迹象。
利率低反映兩個基本問題,其一是避險意識仍然濃厚,手持資金的人都不肯作任何新投資。其二是有效需求不斷下降,資金只有呆坐在銀行及金融體系內收息,令央行不得不以各種手段推低利率,希望令資金從銀行流向實體經濟。結果形成惡性循環,越低息企業及存戶越保持觀望,越不肯動用資金以免招致更大的損失。難怪全球經濟總是在死火邊緣,總是無法暢順起動,回到2008年前的增長勢頭。
最可怕是,因金融海嘯引發的經濟低迷歷時之長已跟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The Great Depression)相距不遠。當年的大蕭條從1929年華爾街股市大跌開始,到1932年全球各國無一倖免,在羅斯福新政下美國經濟1936年開始明顯有起色,全面復蘇則要在1939年底二次大戰開打以後,歷時10年。現在金融海嘯後遺症已歷時8年,若果兩年後情況仍未真正好轉,那近10年的經濟活動該同樣稱為「大蕭條」。
要避免金融海嘯變成二十一世紀的大蕭條,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本來還有一記重招,就是大規模增加政府開支,大搞基建,刺激經濟活動,改善中短期經濟前景,讓消費者及企業重拾信心。正如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所言,負利率意味借錢給政府的企業或個人得向政府付利息。也就是說,政府發債搞基建不但不會增加利息負擔,反而有非經常性利潤,等同「又食又拎」,實在何樂而不為。

德國死抱緊縮政策執迷不悔

他又指出,美國不少州際公路、天橋都在五、六十年代落成,已破舊不堪,急需大翻新;而全國鐵路系統更是遠遠落後於其他發達國家,大有餘地增加投資發展高速鐵路。其他如歐元區國家同樣可借助負利率改善道路、鐵路,或擴大鐵路網,一方面改善旅遊接駁設施,另一方面也可促進經濟融合。
只可惜,願意利用負利率這黃金機會搞基建刺激經濟的發達國家不多,日本安倍政府算是一個,但最新提出的28萬億計劃水份多,效用有限。德國政府則死抱緊縮政策,不肯放寬對政府開支,連累整個歐元區經濟一起緊縮,看不到復蘇希望。
上一次「大蕭條」解困靠的是世界大戰及所引發的巨額政府赤字。若果各國特別是德國執迷不悔,任由經濟低迷不願以赤字預算刺激經濟,當前的困局根本難以扭轉。難道要待另一場大戰解決?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