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皇明仁發表電視講話,雖然沒有具體說到提早退位之事,但傳媒早得風聲,及時調查全國民意,自由派大報《朝日新聞》得出結果是八成四支持提早退位,反對的僅半成。明仁為甚麼想到退位,是由於健康因素,抑或如不少分析所說「不滿安倍晉三意圖修憲」,明仁及宮內廳俱沒有正式回應。
兩個君主立憲國家,日本傳出精神奕奕82歲天皇意欲提早退位,英國90歲女皇仍興致勃勃四出視事。儘管兩國帝制都只是形式,日常施政沒有實權,可是在國民之中地位崇高,一舉一動牽引萬心。尤其是日本天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度幾乎被美國佔領軍廢掉,後來美軍司令麥克阿瑟考慮天皇民間威望,儘管把11個親王家族廢剩裕仁與三個兄弟秩父、高松、三笠這四家,其他全部返回民間,依然保住帝制不墮;失去皇族身份的稔彥親王在食品店打工,更成為作家太宰治小說《斜陽》樣板人物。
明仁身負「裕仁之子」歷史重擔,1990年即位後勤政愛民,比起裕仁1946年元旦《關於新日本建設的詔書》否定「天皇是神」做法更進一步。日本多次自然災害發生後,明仁跪地與災民談話,噓寒問暖,全國上下印象深刻,這是戰後日本民主化的必然,誠然明仁也要有勇氣放下身段擁抱人民始可得臻。1933年底出生的明仁,二戰時期已是少年,雖無參與戰爭,但戰爭的影響在他身上多年未去,尤其西方史學界近20年掀起重新檢視裕仁戰時角色的討論,對於明仁來說,心理衝擊必然存在。
明仁對戰爭自幼有其看法,他於1945年9月15日題為〈建設新日本〉日記,表示「父親必須承擔無條件投降的恥辱」,又稱「全國必須全力以赴,建設一個比今天更美好的日本」。類似「建設未來」相關理念,日本戰後盛行至今;而相當部份社會人士的演繹,則是指向「日本走向未來,等於正式與二戰說再見」。及至1964年東京奧運,對內對外最大訊息亦是「今天的日本再也不是戰後日本」,期許與戰爭的敗仗與戰後的凋敝分割斷裂,以新日本形象面向世界。
類似想法不單局限政治層面,1975年,裕仁在位已有半世紀,日本有日圓改為「日元」討論。表面上,這是因為日圓通貨膨脹,銀碼動輒天文數字,有建議不如以一百日圓為一「日元」;當時亦有其他方案,包括以「貫」或「天」代替「圓」,最多討論仍是「改元」。事件當中有另一解讀,為何不遲不早、偏偏有人在裕仁即位金禧之年提出「改元」,有稱因是自由派意圖廢除帝制,遂而借「改元」而行。不過,到了後來,「改元」無疾而終,保皇一系力保不失。
戰爭歷史在明仁身上凝住
從東京奧運到「改元」討論,客觀結果是天皇及帝制不容取代,日本決心走出戰時與戰後陰影則是共同認知。時空來到今天,明仁倘若今天退位,接任的是生於1960年的皇太子德仁親王,首相則是比德仁大6歲的安倍晉三。這就是說,明仁退位之後,屆時日本從皇室到政府首腦都是生於戰後的一代,更準確說,他們都是成長於戰後脫離貧窮走向經濟大國的日本新一代。各人到時如何演繹角色,現時討論言之尚早,但有一點必然肯定,屆時的日本,在任何層次都與1945年前的戰時日本完全割裂。
明仁不參拜靖國神社立場鮮明,這是他了解靖國神社在近代歷史的角色,顯示他雖是裕仁之子,仍深明大義,有所為有所不為。這亦客觀指出,日本新時代的天皇,儘管受憲法所限無法對政事置評,遂而企盼一己言行身教是億萬國民焦點。安倍晉三企圖修憲,明仁對此必有看法,只是無法公開宣示,所以有分析指出明仁對修憲不滿,以「提早退位」向安倍晉三施壓,希望回頭是岸。這一分析有其道理,然而若是安倍晉三一意孤行,明仁能否以「退位」曉以大義,此刻是未知之數。
因此,明仁何以盛傳會提早退位,其中各樣考慮如何,真相令人期待。不過,必須指出,20多年來,明仁的「裕仁之子」、日本天皇雙重身份,是70年時空之間的兩個角色:國內,他是維護帝制、國民擁戴的天皇陛下;國外,他是日本社會層階最高一人對日本戰時行為的悔改象徵。1952年,明仁獲得確立皇太子,7年後與平民正田美智子結婚,是當時介乎帝制與共和破曉時分日本的劃時代大事。婚事很清楚說明一個方向:明仁要做一個與父親或祖輩不一樣的天皇,或者說,他要與狹義的從前帝制與廣義的昔日日本永別。
明仁提早退休若最終實現,於他而言等於放下肩上兩個重擔,從此不再勞碌公務,更重要是他為日本以至天皇角色卸下第二次世界大戰包袱,之前種種,侵略、殺戮、原爆、道歉,都在他退位一刻去如逝水,歷史與糾葛俱是過去式,雙手為日本邁步新途推開大門。這一點毋須揣測,明仁提早退位可以是各種原因,包括「不滿修憲」、「年紀老邁」、「不戀權力」,然而客觀效果必會包括國內與國際對日本二戰的觀照總結;漫長的戰爭責任以及延綿70年的戰後自省與道歉亦會因此而終,與後來者無尤,歷史永遠在明仁身上凝住。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