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新樓供應 - 左丁山

東京新樓供應 - 左丁山

近兩年來,不少日本樓盤在香港推出,雖然數量不如倫敦樓盤,泰國/馬來西亞樓盤之多,亦足以反映香港人到日本買樓的興趣大增。
肥仔K有上海同學在東京池袋區附近買入三層高平房,總面積約一千二三百平方呎,有空間招待肥仔K到東京時留宿幾晚,而價錢並不貴,上海同學因家裏有個錢,輕鬆負擔得起。左丁山一位有錢朋友到京都旅行,遊罷寺廟,好奇心起,走入房地產代理店,一個下午shopping,滿載而歸,買入的貨物就是一個市區千五平方呎的住宅單位,據說呎價六千,朋友認為便宜得難以置信。
左丁山在1980年代,每月到日本公幹,鍾情赤坂、六本木一帶住宅,記得那時呎價已是四五千港元,高得驚人,比香港貴兩至三倍,那裏買得起!那時候萬萬想不到,三十多年後香港的樓價反過來是東京的三四倍。
金融時報駐東京首席特派員Robin Harding於8月6日在金融時報的一篇特稿對東京樓價長期不升的現象,提供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解釋。原來東京樓價與日本經濟自1990年後一直疲弱,固然有關,但最重要的是日本政府檢討日本經濟爆破的主因,就是80年代東京市區新樓宇供應嚴重受區域規劃(planning and zoning)的限制,炒家及發展商有炒供應短缺的機會,推高樓價(丸之內,皇宮一帶地段的總樓市價值曾等於整個加尼福利亞州),中央政府痛定思痛,自1990年代起改革地政,卒在2002年通過Urban Renaissance Special Measure Law,大事放寬區域規劃,容許商業大廈可改建為住宅,住宅大廈地下大堂及公眾使用地方不計入住宅大廈地積比,私人業主有絕對重建權,鄰居及其他人士(例如保育、環保團體)不能干預。有此法例通行之後,各地不少舊區、工業大廈、商廈很容易拆建成為住宅,FT記者居住的「港區」(品川一帶)只有20平方公里,過去20年人口增加66%,樓價上升不夠10%,而同一時期,三藩市樓價上升231%,倫敦升了441%。這是甚麼道理?2014年東京新盤動工量高達142,147,而整個加州只有83,657,整個英國只有137,010。香港呢?2015年新盤動工量有18,000伙,已是15年新高。看看這些數字,你便明白,新樓盤源源不絕,是壓抑樓價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