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改朝換代 港媒全面洗牌(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內地改朝換代 港媒全面洗牌
(時事評論員 黎則奮) - 黎則奮

DBC突然宣佈提前將數碼電台牌照交還政府,結束5年來的廣播,雖然事出突然,但敗象早呈,去年DBC關閉新聞台,又將4條頻道改為純音樂台,大幅減省人手,結業是早晚之事,並非意料之外。
DBC管理層和一般輿論都將倒閉原因歸咎於經濟不景、市場因素和政府扶助政策不力。那固然是部份原因,但大家都忽略當日黃楚標為首一眾親梁權貴政治受命趕走大班,消滅異己聲音,有關所謂不利因素早已知之甚詳,仍繼續經營,當然是政治任務先行,經濟和市場因素並非第一優先考慮。以有「深圳李嘉誠」之稱的黃楚標之財力,加上億萬富豪李國章兄弟和黃子欣助陣,如今5年內聲稱蝕6億根本微不足道。當然,生意人都非省油的燈,不會做白蝕生意。黃楚標最終全購其他股東股權,成為單一股東,足以說明身為政協及主要資產均在大陸,並與深圳被雙規的前市長許宗衡關係密切,最有需要購買政治保險。以黃楚標身家數以百億計,每年支付一億元政治保費,其實也相當划算,除笨有精。如今棄「保」離場,數碼電台生意沒有前景只是表象和藉口,真正的底蘊,只有從政治上着眼才能徹底了解。
作為聽從中聯辦指揮的維穩主流傳媒,DBC並非是第一間倒下,之前已有隸屬中共懲治系統的亞視和愛國商人楊受成擁有的《新報》。此外,還有原屬《大公報》,復刊不久便停刊的《新晚報》,及未出版已夭折的《香港晨報》。後者的金主蒯轍元在大陸突被雙規,相信是主因。
與此同時,多次易手及與國內軍方關係密切的《成報》明蝕也苦撐,而親習的香港商人于品海及福建海歸派美國律師肖景分別創辦「HK01」和「端傳媒」。前者據報正準備斥巨資入主有線電視。當然,不能遺漏的是紅頂商人馬雲收購了《南華早報》,傳聞下個目標是《明報》;而無綫電視的主要股權已落入原屬黨官的商人手中。至於兩大黨報《大公》《文匯》在企業架構上已合併,單一管理,配合中紀委派員進駐港澳辦,最近大陸又傳聞會整頓中聯辦,一旦換人,《大公》《文匯》的角色肯定有所更變。
凡此種種,都在在說明這是改朝換代,傳統主流傳媒行將出現全面洗牌的局面。

港商拉關係已無利可圖

眾所周知,自九十年代以來,不少本地富豪入主的主流傳媒,皆扮演幫閒角色,小則小罵大幫忙,大則充當殺手,主要目的並非賺錢,而是政治報效。相對於他們的企業盈利能力或在大陸的投資得益,經營傳媒的得失只是小巫而已。但時移世易,在習近平雷厲風行打貪腐以集大權於一身的情況下,原來靠關係在內地尋租獲利的港商已無利可圖,甚或損手爛腳,不受牽連被整已屬萬幸,即使在港繼續經營傳媒政治報效也沒用,加上經濟不景氣,虧蝕日深,不執笠止蝕,豈有他途?
最重要的是,這些靠攏的主流傳媒始終並非嫡系,即使如何賣身投靠,唾面自乾(最新的例子就是《信報》向練乙錚開刀),也不可靠,始終不及親兵執掌的更可如臂使指,發揮更大政治效用。只要看看《南華早報》訪問連丈夫也無法接觸的趙威製造當事人悔改假象、無綫清算意外錄得七黑警暴行新聞的編採人員及偏頗的新聞報道,以及于品海親身執筆評論時政和製造新聞抹黑林榮基,就知道今時今日,本港主流傳媒要充當新聞鴇母王婆的日子,已時日無多了。
如果《大公》《文匯》也不能停留在「黨媒姓黨」,必須「黨媒姓習」,政治扯皮條的主流傳媒,試問還有甚麼存在的價值?

黎則奮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