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奧運最火爆話題便是「孫楊事件」,「受益」於「中港矛盾」的大風潮,本來是中國澳洲之間的口水仗,香港人也借勢捲入,更「大義滅親」,助澳洲而貶中國。
要解釋這種反應,除了劉兆佳所講,是中港矛盾的累積,是對政治上被中共專橫欺壓的一種發洩,更重要的原因,其實是借批評孫楊來建立香港人有異於中國網民的一種「身份確認」。
當全國網民瘋狂翻牆轟炸澳洲霍頓的IG,要求向孫楊道歉,背後代表的便是一種玻璃心、動輒覺得被冒犯、對中國只能唱好不許說壞話的一種幼稚不成熟的民族狂熱。
國內便有傳媒把澳洲霍頓和美國男籃對待中國隊的態度作比較,認為美籃縱使大勝中國,但仍盛讚中國隊員有拼勁有鬥志值得一讚,遠比霍頓看不起孫楊的囂張來得品格高尚云云。
技不如人還一定要對手稱讚自己,等於情侶分手卻還是硬要對方讚美自己是好情人才肯收貨。
在這種情況下,香港網民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取態,他們支持霍頓講真話的權利,批評孫楊不肯承認服食禁藥的歷史,嘲笑憤怒的大國網民「玻璃心」逼人道歉。
透過這種抽離、冷靜、批判的態度,香港人建立了和大陸憤青不同的網絡生態,香港人認為自己不像大陸人般瘋狂、偏執、盲目愛國。於是當大陸舉國為首日失金嘆息的時候,香港人更多是剝花生無動於衷甚至幸災樂禍。
香港人不希望自己的行為模式和大陸網民相同,香港人覺得自己的「冷靜」「理智」是重要標記。
當然這種行為也有走向極端的一刻,香港人開始會為中國隊任何的失利「歡呼」,會為中國隊任何勝利而「不屑」。甚至開始有人討論是否應該再安排金牌運動員訪港。由港人身份認同演變成金牌和國家隊的認同,這是無奈的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