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兩癌症愛心媽媽望開畫展

經歷兩癌症
愛心媽媽望開畫展

【本報訊】17年來經歷乳癌和肺腺癌兩種癌病,平凡主婦君姐卻認為「得到比失去的多」,因為讓她學懂珍惜身邊人,也有着不一樣的人生經歷,從沒想過會接觸書畫,卻在病友組織裏踏出第一步,下一個目標她希望與病友結伴開畫展。最近,她使用的藥物出現抗藥性,須轉用免疫治療,每月須6萬元,她希望控制病情,讓她繼續經歷人生奇妙的旅程。
記者:劉秀蘭

童年時在九龍橫頭磡木屋區長大的君姐(59歲),6兄弟姐妹中排老二。80年代遷拆搬上公屋,中學畢業後她做過製衣廠,雖然與丈夫拍拖10載,卻顧慮經濟而遲婚,直至29歲才決定結婚生子。婚後,她在家照顧兒子,靠丈夫在製衣廠做版房工養活三口。她形容當年生活簡單也開心,「唔需要太多物質,維持到就可以」。

兒子升中,君姐有多些空餘時間,想到找回自己的興趣,於是走到教會做義工,替長者剪髮,可惜乳癌在1999年來襲。她右邊胸長出一粒如綠豆般大小的異物,經過化療和切除乳房手術後,病情一度受控。不過5年後,乳癌復發,她接受荷爾蒙治療後,病情才回穩。

君姐以為一切雨過天青,可惜在2013年,她因咳嗽,其後檢查肺部有陰影,並確診她患肺腺癌,醫生建議她用標靶藥治療,幸得到機構資助藥物,接受了一年多的療程,出現抗藥性而轉藥,但藥物最近無效,已停藥。醫生建議她用免疫治療,但藥物沒有資助,每月須6萬元,期望可把腫瘤縮小。

君姐在患病這17年間,嘗過復發、轉藥、再患另一種癌症,她也沒放棄過,因為她為活着就是福氣,所以病情稍為穩定,她便積極參與醫院義工,探訪其他病友,互相打氣。她也參與醫院病友組織的書畫班,學習多年,希望可跟志同道合的病友開畫展,「從來冇諗過會學書畫,又賺到友情,其實得到的比失去的多」。

君姐72歲的丈夫已退休多年,做文職的兒子剛待業,經濟是她另一個考驗,她希望排除萬難,見證更多不可能,「祈求上天畀多啲時間我,好多嘢我仲未經歷過,希望睇到個仔將來嘅路向,結婚生仔」。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關顧主任得悉「君姐」無力負擔自費標靶藥費,正協助她籌措治療費用。「君姐」急迫等待善長發放愛心支持,讓她能繼續治療。

「君姐」暖流之友編號:C4141
網上捐款: http://bit.ly/applecharity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聯絡方法:
電話:29908688
傳真:23076307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WhatsApp:9862782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
Facebook專頁: http://www.fb.com/adfundhk
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ube.com/adfundhk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接收捐款戶口:
滙豐銀行:580-198836-001
恒生銀行:368-006565-001
中國銀行:012-898-00067655
東亞銀行(往來戶口):015-514-68-01678-5

如捐款至指定暖流之友,請於入數紙/支票背面寫上其暖流之友編號,然後電郵/傳真/WhatsApp訊息/郵寄予本基金。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於一九九五年成立,乃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基金除接受市民捐款外,亦接收《蘋果日報》捐出的1%盈利作為善款,以幫助有需要的人士和資助有意義的社會及教育活動。基金一切行政費用均由《蘋果日報》支付,善款的一分一毫,將全數用於暖流之友所需。「蘋果日報慈善基金」務求按照善長意願,把善款轉交指定暖流之友。然而個別暖流之友可能因長期離港及搬遷等情況以致失去聯絡,甚或暖流之友已經逝世或拒收捐款,有關善款將撥入基金作其他慈善用途。

網上捐款捐款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