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指日皇明仁有意在「生前退位」,雖然消息暫時被否定,但那新創的四字詞語,總教人感到極度的違和。從前讀歷史,講到君主主動將權位交出,一般都會說是「禪讓」。其實君主制本身就是古典的概念,用現代的詞彙去演繹,難免格格不入。
君主禪讓,近年似在醞釀成新常態。喜馬拉雅山麓小國不丹,過去廿年間由君主立憲過渡到民選議會之後,前國王也在2006年傳位。2013年,教宗本篤十六世,更是600年來首位在生時退位的教宗。英國朝野在慶祝女皇90歲壽辰時,亦有小道消息指,女皇有意在有生之年傳位予威廉王子。
君主立憲國家,其實誰當國君對社會日常具體影響不大。甚至有不少進步思想人士,恨不得盡早廢除帝制,走向共和。可是,從現實情況歸納出來的經驗,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同樣可以保障到人民的自由和權利。打破權力制度無疑是古往今來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可是在方程式的另一端,我們必須思考,怎樣才能建立出更好的社會結構。否則,純粹的破壞和顛覆,也可以令文明倒退。
君主化作政治道德典範
相對於進步主義,其實就是經常令人誤解的保守主義。對不少沒有明確政治意識形態的人,保守也可以被理解成不思進取。但依我個人觀察,絕大多數人口裏雖然說不喜歡保守,但行為心態上絕不離經叛道。畢竟,人在下意識中始終有尋求安全的慾望,希望在混沌當中找到秩序。社會結構永遠有種內在的規則,維繫我們已知的常態,而君主立憲,不但是保守主義的象徵,也是社會演進的典範。
由封建走向現代,最重要的轉變就是權力由集中變得分散,讓一般人也可以為自己的信仰和價值,各自去作出追求。君主立憲,可以視之為歷史的自然演進,其重點不但在於限制君主的權力,立憲過程其實亦同時將君主化作政治道德的典範,尤其是在於對政府不同權力的互相制衡和尊重,扮演一定的符號作用,也延續了社會上行之有效的制度和習俗。一定程度上,君主立憲可以視為社會契約的重新確定,並再次論述貴族的功能和角色。
在另一邊廂,也有不少民族國家嘗試由封建舊社會走向共和,但真正能夠像美國般一步到位的國家,似乎是異數。法國在大革命後,也經歷過拿破崙復辟。滿清被推翻後,中國也曾經出過有實無名的土皇帝毛澤東。雖然說歷史沒有如果,但有時候我也不禁會大膽假想,若然清末光緒戊戌變法沒有被廢,譚嗣同、康有為等成為了中國的俾斯麥,或許中國還是逃不了大戰被入侵一劫,但至少應該避得過共黨之禍,中華文明也可以在大陸保留下來。
嚴格來說,人類文明真正脫離舊社會,日子100年不到,改變仍然進行中,歷史也未到終結。君主立憲雖然是保守主義,但不代表保守主義不容許轉變的出現。不同的發展路徑,最終還是走向共和。事實上,大家心目中都有大同烏托邦的想像,只不過是進步主義者自以為知道怎樣改造社會,而保守主義者相信既有的秩序未必是萬惡。政治上的爭議,絕大多數其實出於對手段和路徑的分歧,而非最終目的地。所以,學會理解不同政見主張,說穿了只不過懂得從宏觀歷史,看時下發生的瑣事。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