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港府2010年批准3間商營數碼電台申請,但DBC及鳳凰優悅相繼在近1年內結業,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早前表明暫停審批新申請。有傳播學者質疑當年政府決定開放聲音數碼廣播時欠缺全盤策略研究,未能意識到電台市場規模有限,終致現時數碼電台的經營困局。
僅餘新城港台8頻道
數碼聲音廣播技術上世紀90年代起在挪威、英國和瑞典引入,香港政府經多年研究,終在2010年開放申請。同年底,行會批准DBC、新城電台及鳳凰優悅的數碼廣播牌照申請,翌年3月發牌,合共提供13條頻道。同時,香港電台亦提供5條數碼頻道服務。最先投降的鳳凰優悅以經營困難為由,去年9月停播並已交還牌照。DBC結業後,本港可收聽的數碼電台頻道將減至8條,包括新城數碼台3條頻道及港台的5條頻道。
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說,聲音數碼廣播技術面世,原意是在有限的大氣電波資源外,增加電台頻道,但本港的電台行業,在電視及網絡競爭下,規模就本已有限,新經營者加入市場,自然面對沉重經營壓力,「外國有啲國家就索性唔引入」。他質疑港府當年開放數碼廣播牌照申請時,考慮欠缺周詳,一直欠缺全盤發展策略及詳盡市場研究。雖然港府在去年鳳凰優悅結業時,表明快將檢討數碼廣播,但他亦質疑港府根本無心檢討。
■記者鄭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