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進行政治篩選,令今屆立法會選舉選情更複雜。有人認為應杯葛選舉,但以現行選舉制度,杯葛投票、廢票、白票,實質上是讓建制派多了一票。正因局勢惡劣,我們更加要踴躍投票,用選票向北京政府及梁振英政權說「不」!
更根本的問題是在多個選區因名單過多,非建制派總得票率雖高於建制派,但很大可能因選票過於分散,導致票多席少。現在唯一寄望選民能發揮策略投票的作用,力挽狂瀾於既倒。
今屆選情比以前更惡劣,故過去家庭配票的模式已不能產生足夠的策略投票效果,必須有更準確資訊、更完備分析及更緊密組織。由於每個選區選情分別很大,非建制派名單的選票分佈有不同模式,故策略選民要做的也會不同。
要做策略投票,第一步是確定安全線,就是候選名單的支持度要達到多少才可穩勝,這取決於議席數目與候選名單數目。因各名單都希望得益於「最大餘額」,故安全線的百分比會低於比例代表制理論上所需的百分比。若選區議席數目是9席,安全線會是8%至9%;6席是13%至14%;5席是15%至16%。從中可判定名單是穩勝、沒希望,還是處於邊緣。
第二步要掌握各名單的策略選民比例,非建制派名單的支持者平均大約有四分一是策略選民。他們會因名單的勝算而決定最後投票取向,故即使支持度超過安全線的名單,也不能一概而論。舉例若安全線是12%,支持度要超過16%才算真的穩勝,因要扣除當中可能會在轉投給其他名單的4%策略選民。這可稱為「穩勝名單」。若名單支持度的四分三還未達安全線,這名單不算真的穩勝,仍需一定數量策略選民繼續投票給他,確保不會由贏變輸,這可稱為「穩中有險名單」。
忍痛捨棄沒希望名單
第三步是決定非建制派在選區最大可能取得的議席數目。按得票比例,非建制派在9個議席的選區應可取5至6席;6席選區是3至4席;5席選區是2至3席。但要因應選票被打散的程度,才決定最後希望爭取到的議席數目。
第四步是處理沒有希望的名單。若名單的支持度到了最後階段連安全線一半也不到,勝出機會是近乎零。這可稱為「沒希望名單」。若候選人能主動棄選,讓支持者轉投給其他較有機會的名單,令浪費選票的比例減至最低。當然這要取決於候選人是否有大局視野,但策略選民還是清楚要忍痛捨棄他們。
第五步是要判定未達安全線的邊緣名單情況,如果「穩勝名單」和「沒希望名單」的策略選民能轉過來的話,他們就夠票達安全線。有些選區內有多張邊緣名單,有些離安全線可能只是兩至三個百分比,有些則距離較遠。兩者分別可稱為「強邊沿名單」和「弱邊沿名單」。
如何在「穩中有險名單」、「強邊緣名單」及「弱邊緣名單」間分配策略選民。分配策略選民應跟從以下優先序:一、「穩中有險名單」,二、「強邊緣名單」,三、「弱邊緣名單」。這會做,浪費票會最少及贏得最多議席的機會是最大。跟着是因應各名單與安全線相差的距離,去決定策略選民的分配比例。如何分配是由策略選民共同決定。
由於「弱邊緣名單」可能多於兩張,其實全部都「救」會極之困難。最後可能要有取捨,這也是由策略選民自行決定。「雷動聲吶」會提供平台,幫助策略選民能一同做出這最後決定。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