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易零壹綠】
Mandy(徐佩瑩)是個家庭主婦,在參加野人(莫皓光)辦的自然脈絡農場裏,是大家的伙頭將軍。知道香港每天丟棄三千多噸廚餘,心血來潮,跑去問相熟菜販捐剩菜:「菜販們都很好,一捐就捐出兩箱菜。那些菜狀態仲要非常好。」現在家住東涌的她,逢星期二就會到街市,向菜販們預早收集賣不完的剩菜,到巴士站派街坊。
上周她把行動升級,用派不完的菜,煮了一餐食飽廿人的「剩菜宴」,理想是要把活動蔓延十九區,吃掉剩菜,吃掉折墮。
據統計,香港每日丟棄3,300噸廚餘,包括大量的街市剩菜、未過期食品,及過度生產的食品。這些剩菜可能只有輕微發黃、壓痕或外形不美觀,街市收檔時,就一籮籮地被丟在街市門口,等送去堆填區。去年世界綠色組織曾辦剩食回收計劃,如屯門友愛邨街市457公斤廚餘中,有138公斤是菜販丟棄的可食用蔬菜;而石籬街市962公斤的廚餘裏,就有384公斤可食用蔬菜。剩菜量佔三至四成。以全港221個街市計算(未計超市),可知數量有多驚人。唔想齋食唔幫襯,行動者之一的閔仔(羅業閔)於上月底到東涌富東街市菜檔找老闆娘:「今天甚麼靚,我們都幫你買一些?」老闆娘揮手:「乜菜都靚!」彎身把整箱菜搬上閔仔的手推車。裏面有菠菜、通菜、水瓜、苦瓜、紅黃青椒、粟米……脹卜卜,好新鮮,你不必特意揀靚菜給我們喎!老闆娘斬釘截鐵:「係㗎!啲菜係『謝謝哋』,有啲唔係幾好樣㗎咋,明天我可以便宜賣。不過反正每天都有剩,就捐給有需要的人吧。」一副女中豪傑的態度。而鄰巷菜檔的阿姐亦問:「收菜?」然後從冰桶裏摷出兩個切半的白椰菜塞到我手。不到15分鐘,大夥從兩檔菜販處收來兩大箱及數袋新鮮蔬菜。摷勻,得少量壓崩了或斷掉的苦瓜、青椒與水瓜。
我小家地問:「唔怕啲人等派菜唔幫襯?」阿姐冇我咁好氣:「要買嗰啲唔會吼你嗰啲。」也許,作為一個食物生產者、售賣者,趁食物還新鮮漂亮時送出去,比看着它們送去堆填區好受。
可能已有Mandy派菜前科,街坊們說:「太好了,好多時放工回來已經買不到菜。」當日他們派剩大半箱的菜送回借來的場地,在用紙皮寫好的「剩食餐廳」裏,廿個人四個爐七手八腳洗菜摘菜切菜,菜頭菜尾留起搬回農場堆肥,一個鐘,煮出第一餐無嘢剩的「剩宴」。其實,自丹麥出現一個剩菜超市WeFood,荷蘭有剩菜高級餐廳inStock,還有法國規定餐廳提供外帶餐盒打包食物,關注食物浪費已是世界潮流。Mandy他們還妙想:「要是將來能學荷蘭,真的開間剩菜餐廳,服務對象慢慢諗,但可以消除蔬菜堆填就好了!」
元朗試行傳剩行動
參加者李家鈞:「以為街市丟的東西都是壞掉的,不好的,但原來我們撿回的東西可以這麼高質。只要吃完碗裏的食物,便減少了廚餘。原來在街市,已有許多賣不掉的東西給丟棄,浪費許多資源。」而另一參加者黎民宝的媽媽是素食者,她本想游說媽媽不要食素,但因剩菜宴集合幾個退休菜販、資深家庭主婦與素食者,把滿桌蔬菜變出多樣食法,令黎民宝改變想法:「原來素食都不是清淡無味。𠵱家我哋試一周食素三日,我仲會煮番素畀媽媽食。」
其實香港一直有不少環保志願團體進行剩菜回收,捐給低收入人士或老人中心。但政府協助少,單是缺乏儲存食物的地方,已令許多組織無以為繼。Mandy他們覺得,若市民能自發行動,影響力更大。今個月活動在元朗試行,希望透過讓參加者體驗過程,學習與菜販溝通,將剩菜回收,送到社福機構、派街坊、甚至辦剩菜宴,然後蔓延到十九區,區區滅剩菜,減少浪費。
facebook:sendtheleftfood
記者:陳慧敏
攝影:梁志永
編輯:劉曉丹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