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銀行的「重藥」難扭乾坤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英倫銀行的「重藥」難扭乾坤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同樣是救市,英倫銀行出手快狠準;安倍晉三則拖泥帶水,有姿勢冇實際,高下立見。較早時安倍公佈推出28萬億日圓(約2萬億港元)的刺激經濟方案時,市場都覺得規模相當大,該有實質刺激效果。誰知端出細節,大家猛然發現所謂28萬億有大量水份,一年內可用的額外資金不過五、六萬億,連日本GDP 1%都不到,要令經濟起死回生或至少恢復活力只能說是奢望。難怪詳細計劃公佈後日股急跌,日圓匯價則彈升。
英倫銀行的做法卻完全不一樣,原先市場預期會用減息四分一厘及加碼量寬等標準「套路」應對經濟衰退風險。誰知英倫銀行行長卡尼在這兩招以外再出兩招,包括特別的100億英鎊買債計劃,鼓勵企業增加在英國的投資;另外又撥出1,000億英鎊協助銀行應對因為超低息而出現的息差收窄壓力,避免銀行盈利能力大幅受損。也就是說,今次英倫銀行出手不但刺激實體經濟讓人人受惠,還刻意推出針對性措施,協助在英國投資的企業,也為倫敦金融城佔重要位置的主要銀行解困,設想周到算是央行中少見,難怪英國股市特別是銀行股應聲急彈。

脫歐談判難有大團圓結局

當然,央行出重招是有代價的,單在宣佈減息的上周四英鎊匯價即時插水超過1%,有市場人士估計年底隨着英國進一步減息至接近零時,英鎊匯價跌至1英鎊對1.25美元(約9.8港元),從而令入口貨品價格上升,推高通脹。不過,對英國來說,讓英鎊匯價下跌是短期刺激經濟的方法,至少吸引更多遊客,也可推高英國資產如房地產的吸引力,留住投資者。鎊匯下跌對出口也有一定幫助,令英國貨品、服務的價格變得便宜。92年英鎊脫離歐洲匯率機制後大跌一成半就令英國出口改善,加快經濟復蘇。
只是英倫銀行的大手筆頂多在短期內為英國經濟止血,不可能扭轉中長期弱勢,特別是企業投資放慢及外來投資減少的情況。英國新首相文翠珊採取拖字訣令啟動脫歐談判推遲至明年才開始,為英國爭取多些喘息空間。但英國再拖脫歐也不可能有彎轉。歐盟已委任態度強硬、法國前外長及歐盟事務專員Michel Barnier籌劃跟英國談判。幾年前他仍在位時據說因金融監管問題跟英國金融當局及銀行界弄得極不愉快。任命他負責脫歐談判意味歐盟執行委員會態度強硬,不可能讓英國有特殊優惠,必須像挪威那樣以人口自由流動換取進入歐盟市場的權利。對英國政府而言,條件肯定吃不下,令未來兩年的談判非常棘手,不容易有大團圓結局。
在這樣不明朗因素下,不管是跨國企業、英國本土企業還是國際金融機構都肯定會凍結英國發展計劃,想擴大在歐洲投資的企業也會避開英國。更重要的是,原本在倫敦的金融機構,在英國其他城市以歐盟為市場的大工廠將收縮規模,因為英國不能成為打入歐盟的跳板,不能作為地區總部,相關的業務及人手自然要遷移到巴黎、法蘭克福、都柏林。
在新投資不前,原來業務收縮的情況下,英國整體經濟活動將逐步收縮,大量高薪職位一去不返。這可不是卡尼的零息效果及量寬可扭轉過來的。未來18個月英倫銀行的重藥也許稍稍起些鎮痛作用,但到2017年脫歐談判進入「肉搏」階段時,英國經濟便會進入漫長的停滯以至收縮。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