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環十色:運動場內外的「愛國主義」 - 安裕

五環十色:運動場內外的「愛國主義」 - 安裕

體育運動就像特賣場,是世界各國廉價「愛國主義」的特賣場。選手奪金,會有人說有助推動國力,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旦表現欠佳,賽前的期待變怒潮,選手一夜之間成為狂熱「愛國主義」的受害者。中國女排奧運首仗輸給荷蘭,賽後網民群起對選手人身攻擊;早前心臟不適的隊長惠若琪病況遭挖苦,還稱她是「毒瘤」。這場比賽中國隊未能掌握戰機,這是事實,然而說到底都不過是一場比賽而已。
資本主義國家有以體育帶動「愛國主義」、轉移民眾不滿視線的往事。美國1980年在冬季奧運擊敗蘇聯奪得冰上曲棍球金牌,選手獲勝後揮舞星條旗的一張新聞照片,被廣泛用作宣傳美式「愛國主義」,模糊了當時經濟不景的國民視線,並且由此鋪墊之後多年的保守主義氛圍。
1986年的南韓仍是獨裁執政年代,當年亞運在漢城舉行,南韓男乒選手劉南奎擊敗中國江嘉良,劉狂喜的鏡頭在當地電視反覆重播。劉南奎獲勝的含意,除了是被形容是「擊敗共產主義」,官方更通過比賽的勝利,以助政權鞏固其統治合法性。
回到里約熱內盧奧運,賽事第一天中國金牌沒有進賬,比賽有勝有負本是正常,但部份首日奪金希望落空的「愛國」狂熱一派,對提出「不必第一天就要有金牌」的網民展開攻擊,聲勢洶洶。從此一情況觀察,今屆中國在金牌榜能夠追上對手最好,追不上或總體表現遜於往屆,若處理欠佳,變成政治事件並不為奇。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