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着人口老化,本港結構性心臟病個案估計會持續增加,以主動脈瓣狹窄為例,患者人數預計會由2010年18,000人,增至2020年的26,000人,部份嚴重個案需接受手術治療,故創傷性較低的微創手術需求亦會上升。伊利沙伯醫院結構性心臟病跨專科團隊完成資源整合,可將手術節數提高至每周兩節,並因應服務擴展,增加一名醫生及一名護士人手,預計接受手術病人可由以往每年20至30人,增加至80人。
手術後3日可出院
伊利沙伯醫院心臟科顧問醫生蔣忠想表示,常見結構性心臟病包括嚴重主動脈瓣狹窄及心房纖顫等,前者若不接受治療,5及10年死亡率高達68%及82%。隨着醫療技術進步,過去不適合進行開胸手術的病人,近年也能用微創進行手術,伊院現時有TAVI(導管主動脈瓣植入術)、LAAO(左心耳封堵術)、二尖瓣倒流治療及人工心瓣旁漏封堵等治療,其中TAVI手術已進行77宗,平均病人年齡達81歲。
至於LAAO引入3年多,已累積45人接受治療,病人平均只需留院3日,術後更不需要再長期服食抗凝血藥物,令出血風險大減。
■記者嚴敏慧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