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 識 - 林道群

通 識 - 林道群

有時候不能不佩服教育當局的,一度令不少人雀躍期待的新學科,不用幾年,已弄得老師學生意興闌珊,更甚的是,這樣的核心課程竟少有出版社編寫教材,有些學校只用剪報做課本。
通識科怎麼教當然言人人殊,但不讀書肯定是問題癥結。我至今每回看到陳天機教授寫新書,總會記起他在中大教通識的勁頭,他老人家至今樂此不疲,一本一本的通識讀物,先有《天羅地網》《天問》,最近又寫了一本《學海湧泉》。雖然那時候我們自嘲通識通通唔識,但古今中外文史哲天文地理數理化都碰一碰,還是挺好玩的。我的通識標準是,是否從此喜歡讀雜書。
想到這些,是因為日前在臉書看到,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宣佈第五百種VSI叢書面世的消息,VSI指的是Very Short Introduction叢書,這套牛津通識1995年面世至今,平均每年出新書二十五種,另有三十種文字的譯本。看着出版社在一年一度Oxford Literary Festival上展示的五百種書的壯觀照片,我卻看到自己孩子在剪報準備通識課。
通識天空海闊,有人在剪報摘錄論據,有人讀名著說珍奧斯汀津津有味百讀不厭,有人死啃康德挑戰智力(據說康德喜歡女人陪伴左右,條件是她們不要假裝得懂純粹理性批判),有人要為通識正名,說liberal arts education就是文理教育,說博雅教育才好聽,說全人教育才是其本義。好幾年前,教育當局把通識教育科列為高中核心課程,我還記得我大師朋友的興奮,是時大師剛好也作出人生最大的決定,放下學術研究,全身投入他的通識教育。可是他仔細研究了香港高中的通識課程後,大為失望。我仍記得他當時的失望神情,不低於他常提及的馬克斯韋伯的失望:現代社會會成為一個沒有靈魂的專家的世界,而這是一個現代社會難以擺脫的困境。
但大師之為大師,是總能在失望虛妄的時候重新振作,說我們的社會之所以還沒成為韋伯所擔憂的那種無聊、沒有靈魂的世界,是因為有很多人在堅持一種有靈魂教育。這也是我在書展看到VSI一下子推出幾十種中譯本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