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反應困擾不少,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最近刊登一項研究結果,發現自小便有吮手指或咬指甲習慣的兒童,對常見致敏原出現過敏的機率較低。本港兒科專家表示,雖然研究結果與醫學理論相符,但不建議家長及小朋友「有樣學樣」,因為常吮手指也會有細菌感染引致不適的風險。
記者:于健民
研究由新西蘭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進行,追蹤1,037名於1972年或1973年出生的新西蘭南部居民,從出生起追蹤研究至38歲,了解過敏症狀的發展。研究先在參與者5歲、7歲、9歲及11歲,分別以問卷紀錄吮手指及咬指甲的頻密程度,並在13歲及32歲進行皮膚點刺測試(Skin-prick test),對塵蟎、貓狗皮毛、木棉、青草等11種常見致敏原的反應。
結果發現習慣吮手指或咬指甲的人,在13歲時對以上致敏原過敏的比率為38%,較沒有該習慣參加者的49%為低。同時吮手指又咬指甲的人更僅得31%會有過敏。到了32歲、即第二次的皮膚點刺測試,有上述兩種習慣的人,有過敏的比率仍然較低,但在統計學上結果不顯著。
香港大學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副教授葉柏強表示,研究結果與衞生理論(Hygiene Theory)相符合。衞生理論提出,在小時候所處的衞生環境好,又極少接觸到細菌及致敏原,長大後患有濕疹及過敏症的機率較高。相反,若自小便接觸致敏原及細菌,過敏風險較低。他認為手部經常接觸不同地方,容易積藏細菌,故以此作為研究目標,具有指標作用。但他指雖然結果與傳統理論相符合,但若手指上的細菌經口腔進入身體,可以引致腸胃炎、甚至肺炎與白血病等,「作為醫生係絕對唔建議小朋友咁樣試法」。
葉指,家長仍然應該盡量讓小朋友遠離細菌及致敏原,才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港人易對塵蟎、海鮮、寵物皮毛敏感,當中又以塵蟎為甚,臨床統計接近20%的18歲以下兒童對此過敏。除掉塵蟎應從日常衞生做起,最少每月更換或消毒床單、床上用品,平時亦應多吸塵,以及用攝氏60°C以上的清水抹潔家具。若有飼養貓狗,亦要勤加清理動物毛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