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軸心人物】在港車手夢碎 闖澳洲圓夢要面皮厚

【軸心人物】在港車手夢碎 闖澳洲圓夢要面皮厚

「香港最後一個賽車場地都沒有了,有時不能說是不開心,而是絕望。」「我覺得現在在做的是我自己選擇的,就算不能成為一個賽車手,都不會後悔。」這兩句話最深入記者的心。香港的年輕人要追求夢想,本來已經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若然你的夢想是成為賽車手,就難上加難。Homan與很多香港年輕人一樣,自細愛汽車,但香港沒有相關配套,他們的愛就只有埋在心底,不得發揮,對學業亦不見得有熱誠,整個人生變得沉悶,沒有方向。Homan說家人一直希望他到外國讀書,可是自己沒這樣的想法,一直拖到中五才到澳洲,豈料到澳洲才是一切轉變的開始。

到了澳洲讀書,Homan眼界大開,與香港這個毫無賽車文化的地方不同,澳洲的賽車活動比想像中平民化得多。「當地的賽車門檻很低,他們有很多名為driving school之類的活動,讓我們這些完全沒有賽車經驗的普通人、沒有車牌的人,可以很簡單地參加試車日,落場駕駛或接觸賽車。起初我都只是抱着玩樂心態,但久而久之,真的有車隊問我有否興趣比賽,聽到人家如此賞識自己,我自然不能錯失這機會,當然說有了!就這樣開始比賽。」

Homan由在香港對前路的絕望,變成到澳洲後重燃希望,現時他是澳洲Fastlane Racing的車手,2014年開始參與西澳Formula Ford福特方程式,2015年奪得亞軍。

Homan在回港的空檔往珠海賽車場,向車隊兼賽車學校BlackArts Racing借車進行操練。

這部方程式,擁有2,000cc,但別小看它,同樣需要高超的技術。

不過,大家別誤會,成為賽車手之路並沒有如此簡單,Homan雖然被澳洲Fastlane Racing招攬成為車手參加方程式賽事,可是不等於他是一位受薪車手,可以靠賽車討飯吃,他依然要自己找贊助,為每場5,000至10,000澳元的比賽費用而奔波。「其實外界很多人對車手這職業都存在誤解,大部份年輕車手或剛開始賽車的人,一是用自己資金、一是出外找贊助,直至去到較高階的才能是專業車手,所以要面皮夠厚,要逐家逐戶去問。如果是朋友的話就當然要輕鬆一點,或是不斷發電郵出去,可能要發送一百個才有一個會回覆。」為追尋車手夢想,Homan更說服父母,會為圓夢而發憤讀書,目的是讓家人明白自己的興趣就是賽車。
近年隨中國賽車活動越見頻繁,有車隊看準中國賽車市場,希望能夠在中國找到新賽車手,一些賽車學校就開始舉辦一些賽車培訓計劃,希望透過招攬和競爭活動,例如BlackArts Racing的「中國好車手」計劃,找到有潛質的車手,再送到歐洲受訓,而香港的年輕人也可以參加。Homan說樂於見到這類活動,因為可讓更多人了解賽車是甚麼一回事。「我希望更多人在香港能夠去推動賽車文化,因為一個小型高卡車場都容納不下的香港,實在需要更多有心人去宣傳賽車,希望可以改變大眾對賽車就是非法在街上鬥車的形象。」
車手生涯不易過,Homan亦非如外國車手般從小便接受訓練,已24歲的他坦言,車手之路只餘下很少時間。「因為年紀越大就越難找贊助,這是現實的,你找不到贊助就沒辦法繼續比賽。如果最終不能成為一個車手,我現在讀的書或大學的學位,都是與賽車有關,希望有另一個角度去參與賽車這件事。我不曾後悔踏上這條路,亦希望能夠走下去。」

現在開始有車隊舉辦招攬新車手計劃,如「中國好車手」獎學金計劃,成功被招攬後,可以前往法國訓練,香港人成為車手的夢不再是遠到上火星,頂多都是月球。

記者:梁立勤
攝影:林柏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