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開幕在即,今年列強在金牌榜的爭逐,由於受到俄羅斯禁藥事件影響,間接令到其他國家受惠。例如俄羅斯舉重隊禁賽,可能被中國或中亞國家冷手執個熱煎堆。不過這對大局無甚衝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一蹶不振,最近5屆奧運,俄羅斯從未在金牌榜奪冠;這5屆的俄羅斯單屆獲得金牌,比起美國的46金(2012年倫敦奧運),中國的51金(2008年北京奧運)差距甚大。
體育本是鍛煉身體康樂之道,勝負不必介懷,可是奧運從來不是這回事。1936年柏林奧運在納粹種族主義與軍國主義魔影下舉行;冷戰年代則是資本主義對抗共產主義。奧運金牌榜確實反映這種意涵,七十年代開始,蘇聯、東德與美國鼎足而三;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蘇德壓倒美國。可是蘇聯東德國運欠佳,金牌再多也保不住國祚,東歐集團解體後灰飛煙滅。
金牌無疑是運動員自我期許的最高目標,然而一旦國家力量介入,馬上從競技場的爭逐變成政治行為的伸延,運動員承受着場內場外雙重壓力。香港電台電視播放的羅馬尼亞體操運動員歌曼妮茲紀錄片,讓人看到國寶級運動員頸上的金牌重如千斤。本來可以帶來快樂的體育運動,卻因金牌之故,到頭來變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六十年代中國乒乓國手韓玉珍受不住壓力自殘;歐美名將酗酒服藥亦時有所聞。運動員超長時間訓練和密集比賽,國家主義的政治掛帥,高𥧌過後走下坡的心態調整,都不是單薄的人類肩膀能夠承受。一面小小的金牌背後,是平常百姓的80年人生,高度壓縮在運動員短暫的10年體育生涯。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