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妮妲來勢洶洶,幸好最終在香港東北100公里內的大鵬半島登陸,未有在本港西南面近距掠過,令香港避過嚴重的風暴潮和颶風吹襲,無需發出10號風球。回顧一眾氣象機構的預測路徑,原來香港天文台是區內唯一的氣象部門,最早及最準確預測妮妲在香港以東近距離登陸,究竟天文台今次是如何獨贏跑出?《蘋果》向天文台查詢,一探當中奧妙。
記者 李鈺廷
天文台早於妮妲在菲律賓以東形成之時、即襲港前3日(7月29日),已預測妮妲會在香港東北200公里內掠過;至襲港前2日,已準確妮妲會在香港東北100公里內登陸,並一直堅持近距「東登」的預測;反觀全球各大電腦預報,運算結果卻一時東登、一時西登,不太穩定。
至於區內其餘5大氣象部門(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日本氣象廳、大陸中央氣象台、台灣中央氣象局、韓國氣象局),由妮妲遠至未入南海,近至「埋門」前一刻,至少兩度一致認為妮妲會在香港西南面近距掠過,唯獨天文台堅持預測妮妲在香港東北100公里內掠過,最終獨贏。
●一併參考自家電腦運算結果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陳柏緯向《蘋果》解釋,他們預測颱風走勢時,除會綜合參考全球各大電腦預報外,亦有考慮自家電腦預報「非流體靜力模式」(Non-Hydrostatic Model, NHM)的運算結果,加上經驗分析,故能及早預測妮妲近距離「東登」,並一直堅持這預測。
天文台6年前斥資近5,000萬元,更換超級電腦,運行NHM預報,解像度高達2公里,可仔細預測香港分區天氣,與行內最頂尖、較擅長預報全球天氣、解像度達14公里的歐洲電腦相比,天文台電腦的解像度則更細緻,有助掌握香港鄰近區域的天氣變化,提高預報準確度。
●派飛機探風眼 及早預告轉波
8月1日傍晚,雖然天文台當時尚未改發8號風球,但已率先提醒公眾,不排除改發9號、10號風球,陳柏緯解釋,主要因天文台與政府飛行服務隊再度合作,當日下午派定翼機飛越妮妲的風眼,並在其眼壁附近錄得颶風風速,確定妮妲仍達颱風級別,故能及早提醒公眾不排除改發更高風球。天文台與飛行服務隊早於2011年起,已多次合作追風,派定翼機接載科學主任,直搗南海北部的熱帶氣旋中心,收集數據分析。
陳柏緯續指,由於颱風中心附近可探測風力的船隻和浮標,數量有限,氣象界一般靠衛星觀測資料,推算颱風強度,故有一定誤差,若能派飛機飛往風眼,蒐集第一手的颱風中心風力、溫度、氣壓等數據,則相當有助天文台掌握颱風的強度,可更準確預測有否需要改發更高風球。
●初時風力細 太早掛8號波?
天文台在8月1日晚上8時許發出8號風球,當時妮妲已逼近香港東南偏東約220公里,但本港風力普遍不太強,至凌晨妮妲掠過香港北面後,本港轉吹西南風才是最大風之時,網上有指因妮妲北面環流較弱、南面較強所致。陳柏緯則指,每個熱帶氣旋的環流等結構不盡相同,而妮妲因在香港東面登陸,本港先吹起西北風,受地型遮擋較不當風,故本港初時風力普遍不太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