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瓜甜茄子香 - 鄧達智

勝瓜甜茄子香 - 鄧達智

那時大家沒那麼迷信,絲瓜便是絲瓜,後來八卦聯想起死屍,也關係珠三角並港澳人將「死」相等「瓜」等禁忌,現在絲瓜變了勝瓜。愛勝才會贏底性格表現無遺。
自小對勝瓜並不熱衷,地位大概比苦瓜(涼瓜)及茄子高一點點。後來才發現不是勝瓜的錯,而是一般廣東人煮勝瓜的方法未能挑起自己食慾。
直至那年在羅省,探望早逝的舊同事好朋友「東東」母親,Auntie Jenny收拾喪子之痛,開設以小籠包馳名的江南菜系館子,開啟我與勝瓜的親密關係。
面前一碟看來帶點陌生,青綠色瓜菜,看來軟滑細緻,入口既滑且甜……不禁問伯母何物?
炒勝瓜。
何解如此清甜?與我們慣吃的不相同?
伯母身為廣東人,久居台灣,了解江浙食制:廣東人炒勝瓜留多一點皮,不過熟,加雲耳炒來入口爽硬有嚼勁。江浙人盡去瓜皮,炒瓜時間較長,用油略多,加入味鮮蝦米,入口滑溜鮮甜。自此改寫我對勝瓜一切印象。
整個夏天都是勝瓜期,小店123私房菜以流浮山牛記提供大號蝦乾炒靠近江南質感甜滑勝瓜。炒多了,人客要求升呢版;以雞多隻炮製原汁原味上湯,不加添任何油鹽醬油胡椒,另有鮮蝦蜆仔,共浸勝瓜,鮮甜難忘!
苦瓜之味必須歲月洗禮始得感化,茄子之味亦被煮法誤導而失覺。粵人煮茄子以重油、老抽,冬天或加入臘肉,然而茄子與遠親番茄都讓口腔得着一種刺激舌頭與喉嚨的尖銳感,肉質滑潺潺予人尤其小孩抗拒的理由。直至那些倫敦歲月,每年暑假翡冷翠並托斯干納長期逗留,寄住幾百年老家族成員朋友家中,近距離每天起碼一頓晚飯看嬤嬤媽媽弄吃,各式煮法麵條少不了,用炭火烤茄子,烤得茄肉熟腍,鎅開,嗞嗞作響,注入橄欖油並些許香草,香氣撲鼻,自此改變我對茄子的印象。後來去以色列,中東並地中海沿岸,始知這炭火煏茄子甚普遍,熱吃涼吃同受歡迎。
勝瓜、苦瓜皆新世界南美洲原產。茄子是否跟遠親番茄一樣,亦為美洲原產?還須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