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教授譚世寶有一本新書,名為《馬交與支那諸名考》,我當然沒看過,但從網上報導得悉,此書考證了支那(Cina,指稱中國)、馬交(Macao,指稱澳門)、臘巴(Lapa,指稱灣仔)等外語名稱的源流,認為這些名稱都是外國人對中國的歧視和侮辱,隱藏着侵略和分裂中國的陰謀,建議將Macau、China和Hong Kong正名為Aomen、Zhongguo和Xianggang,填補利用地名搞澳獨或港獨的漏洞。太有洞見了,為免國家分裂,我舉腳贊成先把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正名為Zhonghua Renmin Gongheguo。
「香港」這個中文名字,最早見於郭棐編的《粵大記》,成書於1595年,即萬曆二十三年,當時還未有外文名字的紀錄。但《粵大記》的「香港」不同今天的香港,書中有張古地圖,圖中的「香港」跟「赤柱」、「尖沙嘴」、「將軍澳」等地名一樣,都只代表今日香港的某個地區,換言之,萬曆年間的「香港」不過是一條村的名稱。那麼「香港」甚麼時候才指稱今天的香港呢?
查過十九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外語文獻,都說Hong Kong是由Hiang Kiang或Heongkong訛變而來。傳教士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在1857年出版的Life in China說,Hiang Kiang的意思是「芳香的流水」(Scented stream),原指島上南邊一條小流,很多外國人喜其甘香純淨,都到那裏取水,後來引申為整個島的名稱。但「港」不是港口嗎?英譯該是Harbour,為甚麼解為Stream呢?查《康熙字典》,「港」的解釋是:「水分流」或「水中行舟道」。因此「港」的原意,就是河的支流,「港口」反而是後起義,洋人並沒譯錯。這條芳香水流的所在,相信就是今天毗鄰華富邨的瀑布灣。
李太郭(George Tradescant Lay)在1841年出版的The Chinese as They are說:"During my last visit to Hong-kong, I made a short voyage to view the cataracts which seem to have given a name to the island."途中他問一個中國人,水從哪裏流來,那人答:leong teong。李太郭譯為two summits,中文似乎是「兩頂」。我覺得有點怪,但也想不出更好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