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環十色:主辦奧運的政治紅利 - 安裕

五環十色:主辦奧運的政治紅利 - 安裕

舉辦奧運基本上是蝕本生意,說到賺錢,人們當會想起1984年洛杉磯這一屆。之前奧運多是虧本,甚至像1976年蒙特利爾那樣,奧運聖火熄滅30年後才還清欠債。所以後來慳得就慳,洛杉磯奧運不建主運動場,選手村借用大學宿舍,加上大量商業贊助,埋單有賺。
不過,在現代奧運,真正大賺是1964年東京與1988年漢城(那時還未叫首爾)。所說的「大賺」,不是收入與支出之間的利錢,而是由此帶來的巨大政治與經濟紅利。
東京奧運是亞洲第一個奧運,在戰敗投降之後不到20年的日本舉行,意義極為深遠。YouTube有日本著名導演巿川崑的紀錄片《東京奧運》,其中一幕是東京從舊城變成現代化都會的過程。
事實上,日本當年宣傳東京奧運的重點,就是與戰敗割裂的新日本登場。隨同奧運的是大量基建啟動,包括奧運開幕前9天開通的新幹線。經濟學家說的「日本戰後奇蹟」,說的便是這幾年。一場奧運,不僅帶動經濟起飛,國際地位更上層樓,意義遠高於日本的16面金牌。
漢城奧運則是另一層次。南韓當局長期殘酷打壓民主運動,這是電影《逆權大狀》的年代背景。1987年,南韓民主運動進入高潮,軍警準備鎮壓之際,國際奧委會表示,若南韓情況無法收拾,將取消奧運主辦權。
獨裁者不欲成為歷史罪人,軍頭盧泰愚發表民主宣言,民主化就像春風一樣來到。一場奧運,把南韓送進民主年代,人民大賺。

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