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美國公佈第二季經濟增長修訂數字,只得1.2%,遠遠差過預期,但細心去睇,其實並不是太差,消費市道大幅增長4.2%,是最大亮點。出口也有明顯改善,連帶早前就業數據好,新屋建設亦理想,其實是接近瓣瓣掂,今次數據之所以大幅度偏低,只是因為存貨大減,商業投資亦差。
一片好景,商人對前景的部署卻偏淡。正路的解釋,當然是外圍因素,英國脫歐,以至中國爆煲風險,都是令人審慎的理由,甚至如果用陰謀論,可能是商界掌握了一些利淡數據,平民百姓根本未知,舉例如美國大選的選情、特朗普的勝算,所以才要放棄一個大舉進攻的機會,轉打防守波。
雖然背後的真正理由難以預計,卻不必因此就要杞人憂天。市場固然是繼續將壞消息當做好消息,增長差代表加息機會更微,低息期無限期延長,今次亦應該特事特辦,將利益歸於受疑人,繼續睇好美國經濟。
不是有甚麼內幕消息,只不過是存貨大減、投資萎縮,很可能是新舊經濟交替的正常結果。當網購越來越普遍,就不需要大幅度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當供應鏈越來越有效率,就不用囤積大量存貨。今次數據所展現出的兩極化現象,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生產模式及供應模式的改變,而不是甚麼陰謀論。
我們要明白,網購盛行、電子化以至機械人當道等等,都減少了固定資產的需求,以及縮短了存貨周期,即使消費市道基調不變,供應面的數據也會向下,是相當合情合理的發展。
將來存貨水平商業投資可能長期維持在低位,未必會再有大家期望存貨回升的補倉現象,但當這個現象變成了常態之後、比較基數修正了之後,屆時經濟增長的數據就會反映真象,重拾動力。
短期而言,整體經濟增長固然不會太好,最大問題是政策上對於這個大趨勢可以做的事情也不多,肆意刺激看來只會推高資產價格,經濟數據走勢亦會十分飄忽,所以聯儲局按兵不動是最合理的做法,低息期看來的確會無限期延長。
作為投資者,需要思考的不是眼前的資金流向。不錯,眼前的確會有一次較為全面追捧資產的熱潮,更重要的長遠打算,是今次數據確認了新舊經濟交替的影響,將來到底誰是贏家及輸家。
例如除了存貨周期縮短之外,勞工市場兩極化亦會是新常態,可以在新經濟中跑出的新贏家,大部份都是食腦,需要聘請的人力對比以往食力的舊經濟巨無霸大幅減少,所以社會貧富懸殊只會更加嚴重,服務中產階級的公司將會無運行。
阿飛
本欄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