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我想打籃球。」《男兒當入樽》其一最經典一幕,莫過於三井壽在安西老師面前跪地哭崩,灑下捨棄夢想的懊悔之淚……
小時候,我們對夢想躍躍欲試,但在成長的洗禮中,我們卻總是學會了放棄,接受了社會灌輸給自己的觀念。「夢想可以當飯吃嗎?」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又曾有多少個「三井壽」,放棄過自己的夢想?
劉凱濤,傳統名校拔萃男書院畢業,順利考上大學,更曾以16歲之齡成為最年輕的甲一球員。左手是課本,右手是籃球,他卻放棄了正路的升學之途,毅然輟學,成為全港首支職業籃球隊的隊員。
有時候,夢想就是如此的近在咫尺。「對我嚟講,係一路返工,一路做緊自己有興趣嘅嘢!」有多少香港人可以像阿濤一樣幸福?
熱愛一件事物的時候,誰都覺得自己很熱愛,但當熱情燒光燒盡之後,剩下的,才算是愛。「我都經歷過大傷、骨裂、亦都爆過兩次肺……」連爆兩次肺也堅持做職業籃球員?傻的嗎?
有時,能夠堅持到底的,往往是那種滿有傻勁、不計較的人。試問事事「計住計住」,又怎會做得盡情?
曾經有不太受歡迎的某人說過,在香港,「體育沒甚麼經濟貢獻。」不苟同。香港運動員未必人人能贏金牌賺大錢,但卻是最勇敢最不屈的夢想追逐者。「如果放棄,比賽就結束了。」對,如果放棄夢想,人生也就結束了。
在香港,體育最大的貢獻,不僅是掀動人心、共榮共辱,而是持續地提醒著香港人一件事︰「去做,就行。」
攝︰何建忠 袁志中 邱仲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