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演說能力及吸引力來看,希拉莉委實及不上丈夫克林頓,也及不上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在現場聽過兩人演說,克林頓的聲線雖有點沙啞,但態度親切從容,常帶微笑,有時還放軟聲線,那份親和力真能把樹上雀鳥「𠱁」下來。奧巴馬則少了點親切,多幾分權威。2008年在芝加哥Grant Park發表勝選演說雖仍算是新手上路,但說來份量十足,信心滿滿,在場民眾及支持者除了興奮外還有種準備捲起衣袖打拼的感覺(當時正值金融海嘯風起雲湧之際,美國及全球經濟前景未卜)。
希拉莉在黨大會演說的表現雖已比以前好,多了點人味,少了點霸氣,可有時還是try too hard及過火,表情、語氣、眼神兇霸霸,未必討好中間選民。不過,單以演說本身而論,希拉莉比特朗普的演說高幾班,為她贏得不少好評。
令人難忘的動人政治演說古往今來不少,有慷慨激昂,有泣訴低迴,更多是理性與激情兼備,有透氣的留白也有高潮位。當中英國名相邱吉爾是箇中高手,多篇演說(不論長短)都言之有物,鏗鏘有力。1940年二戰期間,邱吉爾臨危受命接任首相,在下議院那篇不過千字的簡短演說把當前困境道盡卻沒有讓人灰心喪志,那句"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我只有以血汗淚水勤勞回報重託)就令議會內外動容,贏盡信任。
借地利宣揚團結主題
希拉莉的演說當然比不上邱吉爾的佳篇,但結構嚴謹,計算準確,呼籲團結的主題貫穿不同段落,最有心思的是把演說跟民主黨大會的開會地點費城(Philadelphia)構連,既是美國歷史名城,也是十八世紀美國「獨立宣言」(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草擬及簽署的地方。
當年草擬宣言的13州代表來自五湖四海,政見立場各有不同,有的跟英皇室難捨難離,希望北美殖民地跟英國保持政治聯繫,有的則希望一刀兩斷;有的想繼續蓄奴,有的則希望所有國民都是自由人。希拉莉強調,分歧沒有把13州變成13個國家,各州代表在冗長的磋商、交涉、give and take後,訂立了獨立宣言及憲法,成就新國家,二戰後成為超級強國。把這段和衷共濟、互諒互讓的歷史放進演說中,實在是善用了地利與歷史。
相比之下,特朗普的演說有點行貨,沒甚麼亮點,只不斷數說美國當前百病叢生、逐步衰落;建制精英「離地」不顧民間疾苦;當然還有他英明神武可以打救美國及世界。通篇演說沒有歷史感也沒有借地利發揮,就像平庸sales硬銷自己,沒有讓人留下甚麼印象。難怪共和黨大會最多人記得的是特朗普妻子抄襲第一夫人米歇爾演說的那幾個段落。
此外,好的演說跟好的威士忌那樣,都會為觀眾帶來一點窩心的感覺,一點點after taste讓大家回味。希拉莉的演說大談團結並肩,反覆宣揚同舟共濟下的美國如何美好,讓民眾感到政治仍有夢,America dream仍未消逝。特朗普的演說則像一盆盆冷水照頭淋,不要說窩心,甚至有點打冷顫的感覺。
對不大熱衷政治的選民而言,現實的頓醒困苦已夠清楚了,不勞特朗普提醒,希拉莉那篇「有夢最美」的演說大概會比較對口味。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