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鵝×果籽】《愛的教育》

【小企鵝×果籽】《愛的教育》

在剛過去的書展,每天都在會場熬上超過十小時,除了呆在攤位外,有空也會跑到友好書商那兒,大家天南地北交流,不經不覺已經是十年了!

日前我到讀書共和國的攤檔跟張先生閒聊,說起童書,他介紹我讀《愛的教育》,還熱心贈我樣書。我瞄了書封一眼,再看一下書名,從書名我直覺以為這是一本坊間大愛關懷下一代的陳腔濫調作品。他說這已是一百年前的兒童文學作品,當年甫出版便廣受歡迎,短短兩個月就再版超過四十次云云,於是便本着既然說得這麼厲害,我姑且就讀一讀。
原來這書中收錄的,竟然是一個四年級生恩利科的一百篇心情日記,描述他的校園生活,自己與家人相處的點滴。正因為這是一個小學生的生活塗鴉,字裏行間出現的是孩童語氣,不失童趣和稚氣,甚至有些鬥氣使小性子的瑣碎小事,對小讀者來說,這些就像是發生在他們身上和同儕之間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共鳴。對年長讀者而言,就好像回到了當年的自己。

讓孩子發揮本能

《愛的教育》,其意大利書名《Cuore》繙譯過來的意思原意是「心」,作者Edmondo de Amicis深受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思想家盧梭的影響,書中的教育理念正是盧梭在《愛彌兒:論教育》這本西方第一個完整的教育哲學論述中,所闡述的觀點:「不管階級,不問年齡,凡對於稱為人的都當盡你們的真情。離開真情,還有甚麼智慧可言呢?愛護兒童,請鼓舞他的遊戲,他的歡樂,和發揮他可愛的本能。」這是盧梭主張自然教育的精義,在《愛的教育》裏面,不難發現兩書擁有類似的觀點。
這本書是按照日記的方式,記錄主角從開學的十月份寫到第二年暑假,正好是一整個學年的生活記事。從一個小學生的角度來描述當時的學校制度、社會背景等等的大環境,與今天相比,沒有贏在起跑線,沒有課程操練,不強制學習、而人文教育和文化傳承卻又無所不在。此書強調我們要重視生命,讓孩子學習感恩,體會別人,充份反映出作者對理想主義社會的憧憬。
作者相信兒童性格塑造與品德才是教育的根本,教育不該只求分數,因為「甚麼樣的環境,織就甚麼樣的童年」,人人追求贏在起跑線時,更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你要給孩子甚麼樣的起點。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撰文:鄺穎萱
編輯:李寶筠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