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英國6月底脫歐震散英鎊及歐元滙價,令第二季外滙基金中,非港元資產外滙估值損手達125億元,是繼去年首季以來,外滙投資虧損最多的一季,猶幸季內債券及股票組合賺錢抵銷損失。金管局昨公佈外滙基金第二季成績,錄得146億元投資收入,按年及按季計,分別跌21.9%及42.5%;上半年外滙基金共賺400億元,支付財政儲備117億元(次季支付57億元)。
學者指,脫歐效應令低息環境持續,債券表現應穩陣,惟股滙表現難測。
第二季債券獲利193億
該局總裁陳德霖展望下半年時表示,脫歐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並未完全反映出來」,美息上升時機仍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歐日負利率的副作用也會逐步浮現,預期金融市場會持續波動,投資環境變得更困難。
第二季度,外滙基金從債券、港股及其他股票組合,分別獲利193億、27億及51億元;截至6月底外滙基金累計盈餘為5,591億元,較去年底增加142億元,外滙基金總資產為3.54萬億元。
經濟學家關焯照認為,加息預期放緩,外滙基金組合坐擁大量債券投資,今年餘下季度收益應該「安全穩陣」,股市外滙則有隱憂,惟整體而言,相信第三、四季,外滙基金投資收入仍可望錄得正回報,但當局要提防利率跌至低無可低時,資金迅速抽離債市的影響。
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亦說,股市表現是最大變數,特別9月美國總統大選,若外圍再出現黑天鵝事件,環球股市及港股隨時受到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