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浪迹遊蹤】
教堂,書店,本來風馬牛不相及,唯一共同點是,在時代巨輪下同樣面臨被淘汰的厄運。在荷蘭,有人心血來潮將教堂書店來個合體,結果竟然化腐朽為神奇,把幾乎被人忘得一乾二淨的教堂,變成舉世矚目、世上最美、最神聖的書屋。
下午三時,走入書店Waanders in de Broeren,室內日光充沛,仍然散發着教堂昔日的光芒。這裏是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東面的城市Zwolle,全市只得12萬人,雖然正值平日,但書店絕不冷清,比外面的大街還要熱鬧。香港的書店,大多空間狹窄,格局猶如迷宮,久留一點也會頭昏腦脹;這裏卻完全相反,樓底高,視野闊,空氣流通,光猛又開揚。教堂屬哥德式建築,原本的擺設早已消失,只餘下象牙白色的壁畫和幾百歲的風琴原封不動,但幾百年來的莊嚴,似乎還停留在空氣當中,宏偉得令人自覺渺小,但在浩瀚書海的重重包圍之下,更令人想起學海無涯。
書店求存 教堂面臨被拆
「只是賣書長遠沒辦法生存下去。」這句說話,出自家傳四代經營書店的Wim Waanders口中。不問不知,原來Wim今年已經72歲,但仍然面色紅潤,雙眼炯炯有神,比起不少後生仔更神采飛揚。他大半生打理家族書店,一直風平浪靜,直至互聯網出現,網上書店頓成大趨勢,有血有肉的實體書店從此被打入冷宮,他自覺需要拯救書店。有一天,機會來了!他發現建於十五世紀的教堂Broerenkerk,自八十年代起被荒廢,命懸在拆與不拆之間。原來隨時代變遷,上教堂的人越來越少,荷蘭有過萬間教堂,估計有一半教堂已經停止使用,在五光十色的數碼世代,《Pokémon GO》的誘惑顯然比聖經的召喚更難抵擋,只有他堅定不移,「這是有六百年歷史的教堂,要想辦法把它留給我們的下一代,就需要為教堂找到新的存在意義。」
教堂和書店,對Wim而言就如阿當與夏娃,彼此需要對方的存在。他從市政府手上買回教堂,花了五年時間重現舊貌,如今一樑一柱,天花油畫和風琴都是最初模樣。開業三年,書店旋即惹來全世界的注目,英國《每日郵報》亦有報道,不少人都從鄰近市鎮專程過來,遊客去羊角村時路經此地,也會抽空來開一下眼界。
留住客人 賣精品設餐廳
書店和書本一樣,換了精美包裝,還要改革內容,最好圖文並茂,聲畫俱備,才能吸引眼球。這個重任由他的女兒,即是第五代傳人Ellen負責,她為書本配對相關生活精品,品酒書搭美酒,旅遊指南、地圖配旅行用品。為了留住客人,這裏還有餐廳,豪爽地任人邊喝咖啡邊看書,又定期辦音樂會和讀書會,亦有導賞團講解教堂歷史和建築特色,實行全方位發展。雖然這種商業形態的書店在亞洲早已出現,但能拯救沒落中的實體書店,又能為過氣的歷史建築覓得第二春,相信是歐洲書店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書店中的「文物」
在歐洲,教堂地底通常都埋葬了不少骸骨,書店內大部份骸骨都被轉移到其他地方安葬,除了重建時發現的這一副。經過考究,這副骸骨已有500年歷史,身形蜷曲,雙手被綁,相信是被虐打至死。為了表示敬意,Wim決定把它留下,像博物館藏品供奉在地下玻璃箱內,就放置在書店中央。平時走過不會察覺,要按下按鈕才會看見,難怪書店通常只營業至晚上六時(笑)。
Waanders in de Broeren
地址:Behind the Broeren 1-3, 8011 VA Zwolle
開放時間:10am-6pm(周一12nn-6pm;周四10am-9pm;周日作不定期開放,查詢: http://www.waandersindebroeren.nl)
TRAVEL MEMO
機票
:
香港來回荷蘭阿姆斯特丹機票連稅,每人$4,850起
簽證
:
持特區護照或BNO均免簽證
滙率
:
1歐元約兌8.62港元,文中價錢已折算成港元
鳴謝:ZUJI
記者:陶思敏
攝影:潘志恆
編輯:黃仲兒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