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認識了馬丁(Martin Merz),他是澳洲人,大學主修中文,繼而赴台深造,三十年前移居香港,做出口鞋的生意,閒來搞文學翻譯,近兩年同人合作,已把張愛玲一部長篇翻成英文。馬丁是漢學家閔福德(John Minford)高足,早前看郭梓祺訪問,閔福德自言學中文是命運,因為有靈媒說,他前生是清朝人,正跟另一個清朝人合作寫書,而那時閔剛巧同霍克思(David Hawkes)合譯《紅樓夢》。我好奇馬丁前世又是否清朝人,就問他為甚麼學中文。
馬丁學中文有兩個原因。他父親是哲學和法律學者,母親是物理學家──他順帶說,母親跟張愛玲同年出生,學物理是為了挫一挫男生銳氣──雙親都博學多才,馬丁想來想去,只有中文他們不懂,於是就讀中文。果然有其母必有其子。另一原因,是馬丁覺得中文易學。他中學讀過德文、拉丁文,叫苦連天,古希臘文更認為完全不能掌握,學中文卻勢如破竹。
美國的外交學院(FSI)曾把語言分為四類,第一類對英語為母語者最易,如法文、荷蘭文,只需600小時就能掌握一般說話和閱讀能力,第四類最難,如廣東話、國語,需2200小時。馬丁母語是英文,竟認為中文易學?他說中文靠直覺就行,不像德文或古希臘文,要背誦許多屈折變化。的確,古希臘動詞有五個時態,單計現在時已有百種詞形變化──聽說秘魯土話Yagua語時態更複雜,過去式有五種,分別代表幾小時前、一日前、數周前、數月前以及更遙遠的過去。哪種語言最難,除了看它跟你的母語差別多大,更要考慮你的性情志向。馬丁慣用直覺,中文就相對易學;我本身已懂中文,多學一個方音並無大用,就覺得國語很悶,所以有點難。說到底,世上並無難學的語言,只有你不想溝通的對象,如果你喜歡的人來自火星,還怕學不成火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