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Foreign Policy》雜誌總編輯Moisés Naím,近年出版了一本關於全球權力變化的書《The End of Power》,引起政商界領袖關注。
作者從政治、軍事、外交、商業、金融投資、宗教、慈善、社會組織、媒體等各領域,舉出無數實例,說明傳統壟斷社會的「大巨頭」的權力,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他們掌控的權力趨式微。另一方面,權力正轉移到個人手上,分散的「微權力」(micro-power)興起。權力已變得越來越容易取得,卻越來越難以行使。這個人人都可以更有權力的演變,正在改變世界。「微權力」可以推翻政權,打倒壟斷事業,開發新市場。
這看法可能與當下普遍認知相反,很多人認為權力有如財富:錢能生錢,越有錢越多錢;權也能生權,越有權越多權。世上誠然仍有專制強權存在,也有許多坐擁巨大權力的政商機構及人士,他們的權力看似穩固;但事情正在變化。
互聯網及其他科技在改變政治、社會運動、商業活動,也包括權力的本質。但嶄新的資訊科技只是工具,要發揮影響力,關鍵在使用者。當資訊擁有已不再被掌權者壟斷,資訊的掌握和發放也不限於財雄勢大的傳統媒體,互聯網使資訊掌握個人化,使操作者個人有了目標、方向及動力。於是,微權力出現和成長。
多年前由互聯網發動的茉莉花革命和其他顏色革命,是以微權力挑戰強權的實踐。8年前奧巴馬以小額捐款贏得大選,依靠的也是微權力。
立法會「拉」倒醫改條例,主因是條例在二讀後廣大網民扭轉泛民議員和主流媒體的大勢,促使一些議員轉軚加入拉布。而梁家騮以一人之力,在網民和部分議員的支撐下,把議案「拉」倒。微權力克制了強權。
何韻詩十月在紅館開演唱會,第一次打破由大公司主辦、由大商家贊助的傳統方式,在fb呼籲中小企贊助,以15,000元一個單位認購,認購數目迅速超過300,各行各業衣食住行包羅萬有,金額比她過往演唱會所獲贊助多好幾倍。參與的客戶在贊助計劃中也得到利益,因為何韻詩fb將贊助客戶及地址公告支持者,不少商戶因此接到新訂單。微權力顯示力量。
近年興起的眾籌(crowdfunding),是微權力挑戰強權的方式。在香港媒體趨向自我審查的淪落中,去年靠眾籌而成立的英文網站Hong Kong Free Press和新聞通訊傳真社(FactWire News Agency),均開始運作。眾籌是一些個體基於認同集資者的信念而作出的小額支持行為。2013年全球眾籌總募集資金達51億美元,其中90%集中歐美。世界銀行預測2025年總金額將突破960億美元,亞洲所佔比率將大幅成長。亞洲微權力也在興起。
微權力來自創新及進取,但延伸到以小勝大的各個領域,如否決、拖延、牽制及干擾,比如立法會的拉布。微權力的崛起,意味在資訊個人化時代,個人自主自決意識增強,在強權面前的無力感減少:不要說自己一個人或少數人沒有力量,微權力絕對有機會壓倒強權,也有機會創造新事業、新企業和發出新聲音。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