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慈善基金工作的陳寶琼(Kelly)是個有趣的人,問她何解一年前會開始食素,她笑着說上年忽發奇想,想為人生定立些目標,「人生有些新嘗試才好玩呀!於是我就開始了跑步和食素。」於是乎,她幾乎每天黃昏就到家附近練習,再參加大大小小的街跑活動。「選上食素,是因為自己本來就不是食肉獸,而且也知道食肉是挺不環保和不人道的事。加上那時也發現跟素食朋友外出吃飯時,她們也有挺多的選擇,就開始考慮自己食素的可能。」但要由雜食變素食,應從何做起?也是一名的媽媽Kelly笑言自己是根據一個「21日成習慣」的理論。
話說50年代美國有位著名整容醫生Dr. Maxwell Maltz ,發現大部份病人都以21日適應自己新的樣貌,後來他將以觀察多年的結論「21日成習慣」的發現輯成書《Psycho-Cybernetics》,至今仍被傳頌,Kelly說那時就剛好讀到有一位外國從事市場學的人,連續21日,4點半起床的故事,主人翁指出工作和做運動的效率都較以前高,「於是我就仿效寫文的那人,想看看到底我能否用21日成為一個全素的人!」
全素,就是將一切肉類,包括牛奶和雞蛋,一切會消費動物、讓動物受不人道對待的食物戒掉,「剛開始時也幾擔心自己能否挨過,對素菜的印象就是一堆綠色,很乏味。」為應付21日的生活,愛自製麵包的Kelly購來植物油取代牛油,製作過程中亦去掉加牛奶的部份,才發現原來味道和麵包的質地不會隨之而變。最叫她驚喜的,是走入街市後各式各樣的瓜果蔬菜,「原來除了菜,還有矮瓜、番茄、洋葱、不同種類的菇、南瓜等等組合任意配搭,加入不同的醬汁,就能炒出五顏六色的菜式。很開心呀,不是食素的話是不會留意到香港能買到的菜有這樣美。」
為展示一個素食者的餐單,Kelly更為每頓飯留影,再將這些美食圖放在自己的社交網站內,讓朋友們一賭素食者的餐單。她憶述那時吃了素菜一星期多後,就決定以後繼續將所有肉類戒掉,惟蛋和牛奶,還有喜歡的明太子和豬骨湯底的拉麵,需多些時間戒除。那吃時會否有罪惡感?我好奇問道,「也沒有喎,我認為轉食素的過程應是愉快的,不用一刀切戒掉包含動物元素的所有食物。或許再過些時日,我忽然有一天不想吃了。」Kelly笑着說。
執筆至此,很想說其實我亦已踏上戒肉之路,只是海鮮和蛋仍然未能戒掉。假以時日吧,我終有一天會成為一個快樂的素食人!
記者:許政
攝影:鄧鴻欣、潘志恆、許政、伍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