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到的球手】母親是他的天使

【聽不到的球手】母親是他的天使

【本報訊】「聾唔等於啞!」這些年來盧太憑著這個信念,陪伴Michael衝過重重難關。21年前,盧太發現,兒子對摔門、行雷等巨響毫無反應,評估後,醫生確診Michael患有深度聽障,「當時好徬徨,佢將來點算?」
記者:潘婉玲 攝影:麥超億、梁瑞帆、張鼎和

對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盧太坦言難以接受,但由於3歲前,乃小孩子語言發展的黃金期,盧太深明對兒子來說,每天分秒必爭,與其浪費時間怨天尤人,不如抓緊機會尋求協助。盧太跟丈夫馬上帶兒子到語言中心接受訓練,每天45分鐘,更不惜銀行長工都轉為兼職,家中經濟重擔則由丈夫撐起。每晚亦自行教導兒子各種發音,曾被同住的奶奶批評「虐兒」,年紀小小的Michael亦吃不消,「會扭計,會喊,但唔訓練嘅話,佢嘅一生就會被糟蹋」。

植入人工耳蝸前,Michael需戴上耳機,於小小的腦袋映襯下,格外顯眼,引來不少奇異目光,「佢當時一歲都未夠,喺地鐵度扯甩左個耳機,我要幫佢塞返入去,當時唔熟手,塞極都塞唔到,喊咗出來」。情緒失控那刻,卻也下定決心,接受兒子的不完美,「我係佢媽咪,如果連我都唔接受,其他人點會接受佢?」

言傳身教,盧太的堅強樂觀亦感染Michael,「我從來冇當佢係負擔」。如今眼看兒子能言善辯,間中更會跟父母頂嘴,盧太倍感安慰,也珍而重之,「佢講每個字我都好開心」。這天,重返語言中心,盧太跟Michael的回憶湧心頭,「當年就係喺呢間房,你記唔記得?」

廿多年來,Michael一直感恩中心給他的訓練,因此會定期回去探望導師。中心的語言專家指出,外界一直將聾跟啞劃上等號,往往令聽障小孩的家長,錯過訓練的黃金時期。Michael這個成功例子,讓他多次成為中心的口語大使,到各個機構出席演講。

樂觀卻靦腆的Michael,於媽媽身旁,總是較為安靜,默默聆聽,惟他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卻藏於心底裡,他私底下跟記者說,父母乃其人生中的天使,「係佢哋一齊培育我呢棵小樹苗,當時會覺得好辛苦,但依家睇返,其實係好美嘅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