蠢貨愛國 強權誤國(專欄作家 孔捷生) - 孔捷生

蠢貨愛國 強權誤國
(專欄作家 孔捷生) - 孔捷生

南海仲裁後續風波之蠢貨抵制美貨還不算超級笑料,把蘋果、香蕉、麥當勞、肯德雞一網打盡也未顯強國勇武。據《華爾街日報》披露,事先已打定輸數的天朝竟通過駐菲大使向菲律賓總統施壓,告誡他仲裁結果公佈後要說甚麼和不得說甚麼。這新科總統原不欲和天朝撕破臉,但被強國大使之頤指氣使激怒,他在內閣會議上申明:「我本來會說一些他們所要求的東西,但正因為大使館現在要我這樣說,我就偏偏不說。」
習朝對內「管得住就是硬道理」的暴戾蠻橫已搬到國際舞台。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外交官員質素一蟹不如一蟹,動輒摔盤打碗掀桌子,不擺出最強甫士,得不到主子賞識,面對黨國培育出來的億萬愛國拳民也討不了彩。別說王毅、傅瑩、劉振民這類當朝「理藩院」官吏,就連外交部發言人換了幾輪,都以硬橋硬馬的戰鬥姿態為能事。
中華帝國幾千年的政治遊戲規則就是成王敗寇,贏者通吃,沉澱至今已成為既定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佔據權力頂端者必須掌控一切,無論對外邦還是內部政爭都是零和姿態,帝國政治詞典裏沒有雙贏二字。卻說後文革一度嘗試分散權力,後六四鐘擺又往另一端迴蕩,到了習近平一朝,徹底回歸毛時代的權力結構。這一取向放大到外交上,就是輸了不認賬,贏了要通吃。

理性妥協從不是天朝思維

南海仲裁的法理依據在於《聯合國海洋公約》,這是中國還是海洋弱國時為維護海權積極推動和參與訂立的。美國因共和黨阻撓未能簽署,美國政府至今仍爭取在國會通過,亦都遵守公約的原則以及它在五十年代簽署的幾個國際海洋法。但別國以公約來規範中國,北京卻不認賬,《環球時報》更揚言大不了退出公約。缺乏國際信義和契約精神是中華帝國傳統,成王敗寇的終極衡量標準,就是一切角逐都只有輸和贏,為了贏,信義和契約都不如權謀管用。以平等協商來達成理性妥協,這從來都不是天朝思維。
美國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前助理國務卿坎貝爾出席新書發佈會中談到南海仲裁,根據多次訪華和中國高層打交道的經驗,指出「在內心深處中國官員有着深刻的對任何事情都持零和觀點的態度,極其困難的是跟一個看事物只能非黑即白的國家談判:你贏了、我輸了,極難發現一個真正可以雙贏的局面。」他還敏銳地觀察到,習近平這一朝決策的圈子越來越小和不透明,就連中方辦事官員和美國打交道時,都要曲折探問決策高層到底在想些甚麼。
看來習朝的烙印和毛朝徽記越加相似,毛時代的官僚無時無刻不在揣測聖意,越是天威難測,官僚就越不敢造次。如今從退下來的元老和當朝宰相李克強都不是很清楚習在想甚麼要做甚麼。只有一點很明白,習對內對外一手硬另一隻手也硬,跟着他作強硬姿態應該不會錯。
至於暴走街市的愛國蠢貨是最可倚仗的力量,朝廷也不需要他們去想甚麼猜甚麼,反正用不不着時官府一聲呼喝就鳥獸散,有的回歸紅歌和廣場舞行列,有的繼續擺攤「走鬼」受城管欺負。對黨國而言,其實天涯海角那些積滿鳥糞的珊瑚礁遠不如億萬愛國蠢貨那麼重要,那才是「一點也不能少」的東西。

孔捷生
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