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寫書,實際上還有多少作家真用紙筆,手寫出一本厚幾百頁的新書?今年書展文藝廊配合年度主題「武俠文學」,特設展覽展出金庸等8位本地武俠小說的真迹和墨寶,但時代已追求快速即食,用筆繪圖寫字出書的作家買少見少;其實,親筆書寫和繪圖的慢功細貨,價值在哪裏?
記者:袁楚雙、于健民
會展3樓文藝廊,展出了8位武俠小說作家金庸、古龍、倪匡等人的創作手稿。一張學生作文的格仔紙上,爬滿不同風格的手寫字,就算金庸前文寫了個「的」字,後文再寫一次,一撇一直、一橫一勾,每筆長短、字體大小,字字獨一無二。「方丈」後面漏寫「大師」,加個箭嘴插入,修修補補,有時用符號指示,或用顏色標記,一篇手稿花喱碌,在未有電腦年代的日子,從來不罕見。
「冇諗過以前要咁樣寫,佢(金庸)好好嘢,嗰時可以寫到連載得咁犀利嘅小說。」林先生親睹金庸手稿,深感佩服,「見到好多(情節)改嚟改去,不過宜家比較難,成日都講快,慢少少都冇人睇。」
知名作家沈西城過去多年觀摩過不少作家的手稿,他認為手稿能反映作者寫作時的意識及思想,甚至性格,當中又以初稿最為真實,「例如我自己,好多時腦快過隻手,所以字就會比較潦」他對金庸的秀麗字體、三蘇的潦草般筆跡甚有印象;但最深刻的還是魯迅清秀有力的毛筆字。沈認為用電腦打字會窒礙思緒,影響作品質素「會打折扣」,甚至日後真的執筆寫字時,「手字都難睇啲啦」。
來到現今世代,大熱奇幻小說《西營盤》便是無手稿作品之一,由在Facebook連載小說到出書,全部是四四方方的電腦字,年輕作者「有心無默」指,5年前開始創作已是鍵盤敲字年代,「有時真係爆靈感就會用紙筆記低,但好長咁(手)寫(小說)就冇。」他指,自己打字比較快,寫100字的時間相當於用電腦打下400字,加上筆跡不好看,因此偏向使用電腦寫書。
《九龍寨城》作者余兒則習慣先用紙筆書寫故事大綱,再用電腦寫細節,他解釋用筆亂寫容易「撩出靈感」,但一本書的內容太多,難以每字親筆寫,創作期間又會有修改,笑言用一枝塗改液也改不完一篇稿。但余認同,部分作家的筆跡確實可增加小說角色、內容的靈魂,讓人感受到作者的風格,他看過喬靖夫的手稿,喬的金句瀟灑加上起勁書法,「感覺特別有型。」
文字書本的新作家不再有手稿,繪本又如何?堅持以手繪創作的《以自己方式毀滅地球》畫家Angry Angry卻透露,行內逾半畫家已不再用手畫圖,因改以電腦繪圖又快又方便印刷,但弊端是在顏色上要經多番調較,才可以做到類似手稿的粗糙感和顏色,他舉例電腦便做不到真正用水彩畫出的藍色。但他承認,因畫家手稿作品可以開畫展,故始終比文字手稿多一分生存空間。
對手稿末落,他有幾分諒解:「唔係個個都係一代宗師嘛!」因為出書時必然經過電腦化程序,手寫字最終要額外功夫將之處理作「電腦字」,名氣不大的作家,哪個出版社有閒情逸緻替他重新打稿入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