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廣東話】《聽陳蕾士的琴箏》講啲乜?網民用廣東話譯會考經典範文

【撐廣東話】《聽陳蕾士的琴箏》講啲乜?網民用廣東話譯會考經典範文

對於2007年會考改制前,中文科仲要考26篇範文的香港學生來說,講到「最痛恨」的文章,相信非《聽陳蕾士的琴箏》莫屬。四位網民史兄、擇言、林非和Edwin(講故佬),就將這篇文用廣東話重新演繹,再連同當年初中到會考要讀的21篇經典中文範文輯錄成書,以此示範和鼓勵多用香港人的語言:用廣東話去寫作。
《聽陳蕾士的琴箏》是作者黃國彬聽完音樂家陳蕾士的琴箏音樂後,用文字描述其彈琴箏動作和透過音樂聯想到的景象。這篇當年被喻為「史上最難的會考中文課文」,四位網民用廣東話各自重新演繹一個版本,例如原文「他的寬袖一揮,萬籟就醒了過來」,史兄就譯成「佢舉起雙臂,世界萬物即刻甦醒過嚟」。四人用四個月時間,還精選21篇範文翻譯輯錄成書,用眾籌方式於今年書展推出,由《差不多先生傳》、《背影》、《敬業與樂業》,以至《庖丁解牛》、《論仁、論君子》、《六國論》、《以畫為喻》、《孔乙己》、《花潮》等等,全是當年中學生學中文的「集體回憶」。

擇言(左)等四位網民合力用廣東話譯當年中學經典範文,聯同插畫家波屎(右)以抵死啜核插圖表達文章主旨,輯錄成《香港語文─聽陳蕾士嘅秘密》一書,鼓勵香港人多用廣東話寫作。

書中每篇文章都有一幅插畫,如《聽陳蕾士的琴箏》,就畫成彈結他彈到有龍、虎甚至數碼暴龍等影像跑出來。

《香港語文─聽陳蕾士嘅秘密》封面,大家可能會問點解兩個學生個樣特別醜,波屎就話封面取自20多年沿用至今的小一入學章程,暗示兩位學生在接受了香港教育29年後,樣貌變成了這樣,「好殘忍將真實一面畫出來。」

「今次想做一個示範畀大家睇,用廣東話寫正體文章係唔失禮、係一個可行選擇。」對於史兄來講,今次係佢第一本一句粗口都無的書籍,史兄話,自己中學時係用廣東話的「受害者」,試過作文因為文章對話全部用廣東話,結果唔合格,老師仲寫原因係因為「口語化」,「對話有乜理由唔用廣東話寫,可能因為呢件事,令我好似有創傷後遺症咁,而家更加成日用廣東話。」而且史兄認為,現時香港人的寫作,唔算係「我手寫我心」,「我哋日常用廣東話講嘢、唱歌,但寫文好少全部都用廣東話,我唔敢講廣東話寫作一定好過書面語,但用於好些文體上,我幾肯定用廣東話係比較清脆利落。」
「條友好臭串點譯?譯做『那傢伙真的很囂張』?個感覺會友善咗,表達唔到原意。」擇言就希望,這書除了給當年會考生回顧,也想現時考文憑試的學生一看,「市面要搵廣東話書,可能十本都搵唔到,小說可能會有,但正經一點嘅議論文或描寫文就極少,其實廣東話寫文可保留原意神髓、言簡意骸,可能日後香港因為咁而多了一堆小說家、寫文章很好嘅大文豪都唔出奇。」
本書另一特色,是找來插畫家波屎在每篇文章畫一幅插畫,表達方式抵死啜核,例如《聽陳蕾士的琴箏》,就畫到有個人彈結他,彈到好似六指琴魔咁有條龍、有隻虎甚至數碼暴龍「跑」出來, 「我啲畫想表達個意思唔會第一時間諗到,一定要睇完成篇文再睇圖先至消化到。」

史兄、擇言、林非和Edwin(講故佬),用四個月時間二次翻譯再輯錄成書。

《賣油翁》波屎解讀:「課文係講無論做乜都好,當練到一個技術去到很高超嘅時候,你都可以去到神級,我覺得加藤鷹就係活生生嘅表表者。」 ;《六國論》波屎解讀:「這張看似多啦A夢嘅一堆人物,其實正正表達到六國論當時唔同國家的形勢同關係。」

《聽陳蕾士的琴箏》(原文節錄)
他的寬袖一揮,萬籟就醒了過來。
自西湖的中央 一隻水禽飛入了濕曉, 然後向弦上的漣漪下降。

《聽陳蕾士的琴箏》(史兄版)
佢舉起雙臂,世界萬物即刻甦醒過嚟。
佢伸出靈巧嘅雙手,慢慢垂低放喺古箏上面準備彈奏,猶如季候鳥喺水面低飛。

《聽陳蕾士的琴箏》(原文節錄)
在崑崙之巔,金色的太陽擊落紫色的水晶。
紅寶石裡珍珠如星雲在靜旋發光。

《聽陳蕾士的琴箏》(擇言版)
喺金色嘅日頭,扑落咗紫色嘅水晶。
紅寶石入面珍珠好似星雲咁喺度靜旋發光。

記者:余瑋
攝影:徐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