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未普及嘅年代,係容許尋寶的年代。」沒有維基、谷歌;沒有順手沾來的爆炸資訊,要仔細研究,就要踏破鐵鞋、查根究底。「係好麻煩,但比較有趣。」70後李信佳,是Beyond、達明一派當紅年代成長的一代,為音樂尋根,在旺角信和,買下人生首隻60年代的黑膠唱片,自此不能自拔。在鴨寮街尋寶,翻閱陳年二手音樂雜誌,找回原本不屬於自己年代的流金歲月,寫成《港式西洋風》一書,為短暫卻又影響深遠的半世紀前香港樂隊潮流,補上重要一筆。
記者 呂麗嬋
家住荃灣的李信佳,小小的四口之家,有幅「音樂牆」,像唱片舖,頂上天花版,放了數百隻CD和他心愛的黑膠唱片。有趣的是,音樂牆猶如時光隧道,Joe Junior不再是與胡楓和謝賢,齊齊「扮小生」去旅行的公仔箱甘草,而是輕倚跑車留了厚厚留海的混血美男子。那些年,許冠傑不叫Sam Hui而是Samuel Hui;「矮仔」Teddy Robin泰迪羅賓是潮流指標。街頭巷尾,既有全菲律賓人的本土樂隊,也有全華班樂隊,紅到有本事出樂隊月刊!
「60年代,對香港樂隊歷史嚟講,係被遺忘但又神奇嘅年代」。由李信佳說60年代,似乎有點怪。畢竟男人四十的他,其實並不屬於那個年代。「我係80年代成長嘅一代,遇正香港興起樂隊熱潮,係我哋呢代人嘅集體回憶」。Beyond、太極,達明一派,那些年,他讀和尚寺中學九龍華仁,卡拉ok開始盛行,男生都愛周慧敏和陳慧嫻,他卻愛研究歌詞,追求為時代發聲的band sound。
「好多人都話,80年代,係香港流行樂壇最輝煌嘅時代,但只要細心睇當時嘅香港樂壇,台前幕後都好,唔少都係60年代夾band出身,由羅文到馮添枝,甚至前寶麗金環球唱片總裁鄭東漢(鄭中基父親),都係band友。」他擁有的首張60年代香港樂隊唱片,是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的《Breakthrough》,名符其實的「突破」。「驚為天人,無諗過半世紀前嘅香港本土,已有人玩呢類貼近西方流行搖擺嘅音樂」。
追尋60年代的樂隊潮流,李信佳形容,猶如為陪伴他成長的band sound尋根。「60年代聽得英文歌嘅,大都係讀名校嘅番書仔,我阿媽車衣,愛陳寶珠,阿爸行船,但英文唔算好。呢個年代嘅樂隊好神秘,資料貧乏,更勾起我嘅好奇心。」大他一截的二手黑膠唱片店老闆,成了他的明燈,混熟了,都認得他這個專搵60年代香港樂隊唱片的「後生仔」。90年代移民潮,不少人變賣舊物珍藏離開香港,正好為他提供了珍貴的原材料。「差唔多一半嘅珍藏,都係嗰段時期買落」。
「好多黑膠唱片同舊雜誌,一疊疊咁掉出嚟,好多係絕版,真正千金難求。」今日連唱碟都再無人願掏腰包買,當年的當紅土炮樂隊,卻有本事出版樂隊專屬雜誌,介紹自己的音樂理念。「67至68年間,Teddy Robin & The Playboys總共出咗5期雜誌,全部都係移民潮期間,喺二手攤檔搜集回來」。60年代本地樂隊百花齊放,但也是香港政治動蕩的年代。67暴動之後,港英政府重訂福利政策,以年輕人為對象的新潮舞會,更是一代人的記憶。
「因為出呢本書,訪問咗Teddy Robin,佢提到暴動之後嘅新潮舞會,嗰時被左派大肆批評,視作飛仔聚會,佢話當年香港社會政治氣氛無今日咁濃,第一次因為玩音樂,感受到政治壓力」。不滿、安撫,累積怨氣成計時炸彈,歷史總在輪迴,愈研究愈有興趣,2000年網誌熱,他開宗名義寫60年代band sound,題材冷門卻引來忘年知音。「有啲係50後,60年代正係佢哋黃金歲月;有啲就係細過我嘅80、90後,追回美好年代」。每篇網誌都要資料搜集和整理,很花時間,但他謂滿足感卻很大。
「近幾年,大家都在講集體回憶、文化保育,我覺得呢段香港樂壇歷史,卻好少人提及,彷彿被遺忘了。」由在網絡平台分享到出版專書,本身做保險精算的他,花了足足3年時間,他笑說是一盤計極都蝕本的數。「出版社要出呢類書其實好冒險,但喺我心目中就好有意義, Band Sound係代表年青人嘅音樂,藉着音樂表達自己,感染其他人。」60年代之後是80年代,屬於香港的時代之歌,會否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