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籽:玩出廿年】
每天都有人問:「邊個發明返工?」、「幾時有得放假?」我等凡人或者天生不會成功,因成功人士都極愛工作,正如遊戲設計師淘滿慈(Victor),靠一句「滿足感」,廿多年來對電腦遊戲不離不棄,創作出多款經典之作,帶動着遊戲由一隻磁碟仔到手機時代,近日他更準備在大熱的VR(虛擬實境)世界再闖新天地。他說一隻受歡迎的game除了好玩,原來都好講觀眾緣!
跟很多勵志的故事一樣,Victor只是一名屋邨仔,讀書唔叻,會考成績一般,偏偏對電腦情有獨鍾,單是有簡單程式的計數機已夠他玩餐死,之後睇書自學寫程式,更誤打誤撞進入銀行IT部工作,與電腦早結緣份。在那年代,做銀行IT聽起來錢途無限,但Victor偏偏轉行寫遊戲,為的就是一份滿足感:「做商業用的程式,只有對與不對,即使為一個機構寫了一個很好的程式,他們不會對你說:『個程式好好用,用得我好開心!』只會發現有甚麼錯誤,就要你不斷更正。相反製作遊戲的空間大得多,也能天馬行空,更重要是玩家覺得好玩,玩得開心,給我的回應令我有很大的滿足感。」他說創意能帶來滿足感,滿足感又能再激發創意,是很好的循環,這是他廿多年來一直創作遊戲的推動力。當年香港遊戲製作商不多,製作中文遊戲的更是少之又少,Victor可說是香港第一批遊戲製作人之一。
經典作品多 《叮噹大富翁》賺過千萬
問到Victor廿多年來有多少作品,卻比記者想像中的少,只有五十多款,有一半以上更是近年的手機遊戲,他說:「雖然當年的電腦遊戲相對簡單,但技術和硬件有限,加上遊戲生存周期較長,製作時間比現在多。」Victor製作過的電腦遊戲只有廿多款,但幾乎款款經典。「第一款製作的遊戲叫《碰撞精靈》,容量只有一隻磁碟,玩法很簡單,就是推一些石頭去攻擊敵人,但特別在能四人同時玩,三人用鍵盤,一人用滑鼠,這也是第一款有廣東話配音的遊戲,讓人更投入。」或者你會說這遊戲太舊,年輕的你未接觸過,但如果你是八十後,總會記得《叮噹大富翁》(不是多啦A夢!),「當年甚少有港產遊戲拿到外國卡通版權,加上叮噹夠經典,遊戲中融入了大家熟悉的人物和道具,讓遊戲相當成功。」據知遊戲銷量多達30萬套,紅遍港台,更為Victor賺得過千萬,成績相當厲害。
曾靠《叮噹大富翁》大賺,但電腦發展一日千里,遊戲的經營模式也變得極快,「以前靠賣game賺錢,銷量高便賺得多,但同時不能避免受老翻影響收入。到進入網絡年代,起初只是加入網絡對戰增加趣味,後來卻演變成免費遊戲,賺錢全靠玩家『課金』。」他說當年靠賣遊戲賺錢,收入算穩定,但少有能大賺,即使成功,賺的也有限;現在靠online game玩「課金」,玩家下載遊戲後,額外購買虛擬道具提升等級,只要遊戲大熱,賺的數目可以相當驚人,但競爭太多,遊戲周期短,一款遊戲可能推出不久便石沉大海,血本無歸,兩種消費模式可謂各有厲害。經驗豐富的Victor,能歸納出成功遊戲的要素嗎?想不到他竟說是觀眾緣:「我們現在稱自己為數碼娛樂,其實跟傳統娛樂圈一樣,觀眾緣是最重要的!即使是同一方法或形式的、很類似的遊戲, 但就不能解釋為甚麼突然有某一款受歡迎,很不科學!」但這也是製作遊戲具挑戰性和有趣的地方。
VR遊戲難普及 啱做培訓工具
近期VR大熱,Victor也有投入其中,不過他不太看好VR遊戲在香港普及,「一來硬件要求太高,短期內不會人人負擔得起,更重要是較高階和複雜的VR遊戲,大多需要一定活動空間,香港最出名的就是蝸居,放東西也難,何況用來打機?」雖然玩家角度只屬一般,但商業角度他卻看好:「例如幫商場做主題遊戲,賺取項目製作費,而非靠賣game;我更看好利用VR作虛擬培訓,例如餐廳侍應、酒店或空中服務員,甚至醫學,都可在VR的虛擬空間中進行,一個人也能隨時隨地作極像真的訓練。」說到未來發展,Victor覺得VR只是開端,更厲害的應該是MR(混合實境):「VR是虛擬出真實環境,AR(擴增實境)是在現實中加入虛擬元素,把兩者結合就是MR。」他說未來的MR眼罩,應該能隨時切換視點至虛擬和現實空間,讓玩家按遊戲需要在兩個空間游走,單是想像也覺得精采。
Victor近來亦發展VR遊戲,如即將與一個商場合作、有關非洲探險的主題活動,他為此創作了三款有趣刺激的VR遊戲配合,用上入門級的Samsung VR及高階的HTC Vive,又加入真實的佈景道具配合,讓VR體驗更逼真。記者試玩過全部三個遊戲,雖然未完成,但已相當過癮,如其中一款過吊橋遊戲,單是用VR看也有點腳軟,相信完成版會配合晃動的吊橋設置,視覺與觸覺配合,必定更刺激。
記者:韓繼聰
攝影:楊錦文
編輯:李寶筠
美術:利英豪
「360 VR非洲歷奇大冒險」
日期:7月29日至8月28日
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9時
地點:德福廣場一期中央展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