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小說見證年代變遷呢個Topic係賣點

愛情小說見證年代變遷
呢個Topic係賣點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這句本地愛情小說作家張小嫻的名句,名氣之大曾令人以為是印度文豪泰戈爾的名句,卻也反映了香港愛情小說曾經巔峰。雖然近年紙媒衰落,愛情書種卻依然在出版社佔一席位,或只因愛情從來是人生中最難以學習的課題。
記者:袁楚雙

每個人都總會對愛情有憧憬。香港也有不少擅寫愛情故事的作家,七八十年代有岑凱倫,其作品曾被港台改編成廣播劇,角色中不乏富家公子、美麗千金等,不過記者走訪書展,有書店職員指其作品早已退出舞台,而市民大多不知道岑凱倫是誰,陳小姐是例外。

「當一個女仔遇到個男仔,又唔知發生咩事喺埋一齊,中間又有個人走出嚟破壞佢哋。」陳小姐閱亦舒作品逾10年,形容亦舒用字直白,但描述感情點到即止,留白予讀者想像的空間,故事情節現實、貼地亦嚴謹;而岑的作品較千篇一律,愛雕琢文字,感覺與尋夢園小說系列相近。

尋夢園是天地圖書早年由台灣引入的愛情小說系列,封面印上俊男美女,今日看或覺得老套,它卻是不少熟女年輕時的讀物,不少人狂掃貨回味對愛情的幻想。關小姐說自己看尋夢園小說「冇20年都有15年」,喜歡作者的文筆細膩,「而且99.9%都係happy ending(大團圓結局)。」她認為以前的人為求優質生活奔波勞碌,自然想有輕鬆小品調劑;但年輕一代生活物質豐富,這類題材便無太大市場。

天地圖書業務發展經理陳志全憶述當年尋夢園進駐本港,特意改個土炮名字迎合年輕人,讓少女有個尋夢想的地方,他指當年台灣投稿作品多不勝數,閱書猶如看雜誌,「一日可以睇完一本」,情況有如今人追韓劇,高峰期每月印16本新書,但紙媒式微,現時急跌至每月印2本新書。他解釋,雖然尋夢園不復當年勇,但陳指系列陪伴天地圖書多年,所以不捨得放手。

年輕人並非不看愛情小說,而是一代代追捧過張小嫻、李敏、鄭梓靈、林詠琛等愛情作家。年輕讀者擠滿售流行書籍的青春文化攤位,負責人蘇美子表示,愛情書是主要收入來源的市場,佔整體三至四成。曾閱鄭梓靈愛情散文集的黃小姐笑言,對書中一些講述情侶爭執的篇章特別有共鳴,但對鄭的長篇小說就無興趣。

見逗號如見鄺仔的「鄺體」的創辦人鄺俊宇今年只出散文集,他2年前曾寫過小說,但坦言編寫小說的難度遠高於散文,他的散文一般是根據其感覺而寫。今年同樣只出散文集的作家王貽興直言,讀者傾向閱讀短文,特別是網絡上一些針對兩性關係的攻略,「例如點樣分辨壞男人、咩徵兆可以知道佢有冇偷食(出軌)?」因簡單即食,網上多人讚好(like)令作品更流行,同時更趨向讀者主導,「咁當然未必係好事。」形容部分散文為滿足讀者的需要,「可能係好糖衣、好毒藥」。

他引述作家張愛玲的名句,「我哋先睇愛情小說,先知咩叫愛。」從幻想空間中想像愛情的模樣,其實愛情小說中人物的互動,也會有愛情的教化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