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錦田書香 藝遊時光

【旅遊籽】錦田書香 藝遊時光

【旅遊籽:文化地標】
塘虱風暴過後,錦田聲名大噪。鄉郊處處的錦田,從前是軍營,原居民、尼泊爾人、新移民共處,同時保留百年樹屋、紅磚屋、吉慶圍等歷史古蹟,相比隔籬急速發展的元朗,保留的歷史文化更多元。這片處於雞公嶺下的淨土,近年吸引城市人進駐,除了聚集耕田農友的「生活館」、推廣本地有機食材的「素苗」,近月再有土生土長村民回流修築田邊書屋、青年機構開辦社區活動空間,為本地文化找出路。

社工夫婦建田園書屋 慢活才快活

比比書屋實踐「半農半X」的慢活生活模式,透過書本、永續耕作、工作坊鼓勵香港人放慢腳步,多分享身邊的好事物。圖為店主蔡文元及李秀麗夫婦。

從錦田大江埔村公所下車,經過錦田河分支,一路走,青草地,溪水旁,雨後蜻蜓在雞公嶺下亂闖,忠心犬吠叫聲此起彼落,穿過鄉間小路,即被書屋外牆的三幅壁畫吸引眼球,「早前一班有心義工來畫,三面牆畫有比比書屋的日出、日間及日落三個景色。」書屋老闆蔡文元(Ringo)說,壁畫以大帽山、雞公嶺及元朗為背景,家中愛犬比比及羊仔一家三口擔正主角,還未入屋,已聽到三隻羊仔咩咩聲迎賓。
今年2月正式試業的比比書屋,由蔡文元及李秀麗(阿Sa)兩夫妻去年開始愚公移山,將豬欄、村屋改裝成書屋及工作室,每周開門兩日,接待有緣人。炎炎夏日,涼浸浸的書屋,相對室外溫度,恍如天堂與地獄,踏進書室,已嗅出陣陣原木香味,芳香的木味,源自Ringo的手工木作,「我會向廠商以平價收購廢棄的木材,回收卡板、紅酒箱、實木等,再跟朋友學習入榫的製作技巧。」書屋中央位置最大的木桌,是用回收船木製造,而以卡板製作的懶人閱讀架,更笑說是按人體工學設計,躺着也可看書。約300呎的書屋,懷舊紅磚屋牆壁,配以層層手工書架,泛黃燈光加上小窗外的自然光,選一張木椅坐下,有如置身台南安平樹屋看書的感覺。

細看下,發現書屋三幅色彩豐富的壁畫,將雞公嶺山線相連。

懶人閱讀架可隨意移動,只需調校書架角度,配合伸縮長椅,可躺着慢慢閱讀。

網上文化群組「夢飛牆」在牆壁繪畫蝴蝶壁畫,提醒大家珍惜大自然資源與本土文化價值。

蔡刀的小發明,包括以竹籮充當燈罩。

有機農田種有通菜、茄子、木瓜和香茅等時令蔬果,如同實驗農場,希望義工傳承永續耕作知識及技術。

羊爸爸優仔,用頭撞欄以示友好。

是日特備石磨豆漿環節,成功引起城市人的好奇心。

義工卧虎藏龍 開闢農田辦工作坊

書屋大部份流行讀物及精品,交由Ringo弟弟蔡刀揸旗,按有機耕作、食材、人生金句、兒童插畫等主題分門別類,當中還夾雜Ringo的珍藏書,「書的主題基本上按個人喜好而定,單是豆腐為主題的都有四、五十本書,本身好喜歡《小王子》,是一個唔聽大人話、勇敢追夢的故事,不同時候看也會有不同領悟,《小王子》也有多國版本,包括客家話譯本。」鼓勵人多看書的Ringo,繪本是重點推介,曾經邀請台灣「小樹的家」店主來說插畫故事,「大人平時聽歌就聽得多,但聽人講故事就難,好多圖畫書都適合大人睇。」書屋內的書本、文具、家品,只要遇上知心人,兩人都樂意出讓。
追夢,從不分年齡,年齡相加過百的蔡氏夫婦,退休後找到第二個起步點。「趁還有心有力,人生的第二階段,應該要做自己想做的事。」Ringo認為退休之年,也可以任性一番,生於斯長於斯,從家鄉錦田出發,編寫人生下半場的「創業」故事,「我家族是福建人,在錦田屬外來人,唔算原居民,但我在錦田長大,細個讀通德學校(小學)。錦田接近石崗軍營,從前人流複雜,但不同種族的人會互相幫助,鄰里關係好緊密,這種社區共融的氣氛,市區難求。」重人情的Ringo,與他的職業不無關聯,曾在社工界打滾三十多年,看透人世間悲歡離合,希望以慢活態度重新起步,「可能職業關係,接觸好多仍然有能力貢獻社會的老人家,從中得着甚多。慢活的意思,是享受生活,知道自己在做甚麼,自然會快活。香港人步伐太快,好多事情都忽略了。比比書店其實是一個平台,組織志同道合的有心人,分享慢活的生活態度。」慶幸綠怡農場主人Patrick與兩人有共通的慢活理念,以零租金為條件活化農場,雞公嶺下的田邊書屋由此誕生。
理想與現實,在錢字行頭的香港地,堅持自己的夢想從來不是易事,理念明確,硬件也要靠身邊一班智囊團支持。到訪當天,Ringo與義工正在開闢新農田,「我們不是想靠賣書賣菜賺大錢,當然也不是想破產,所以好多功工夫都需要朋友義工幫忙,義工中卧虎藏龍,木工、耕種、調咖啡、製皮革、畫畫樣樣都識一點,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學習,就有新想法。」書屋開辦有機耕作班,又稱「義教課程」,義工學習開田、灌溉、收割等技術,更重要是培育新一批義工。事事親力親為,賢內助阿Sa,同樣是社工出身,比Ringo早八年退休,曾往台南學習手工皂、紮染、陶瓷、造紙工藝,早年成立「川歷樂活協會」,累積多年手作及導賞經驗,負責主理各類型工作坊,「可能我都是社工出生,彼此想法較接近。我們希望可以培育共同理念的朋友、義工,繼而影響社區。」的確,大熱天時開山砍柴,辛苦程度同社會服務令差不多,沒有相同理念者好難堅持下去,兩人享受過程多於成果,令比比書屋漸上軌道,吸引更多有心人支持,當中包括推動本土文化價值的網上群組「夢飛牆」,在書屋一角留下一隻莊周夢蝶,促成二個大細路為書屋外牆繪畫壁畫的想法,「每日都有無限可能,無為自己定下框架及死線,隨心而行啦。」書屋暫時開放兩天,其餘時間留待二人調理農務及發掘新玩意,亦將會與學校、社區合作,發掘更多新點子,慢慢將永續生活的種籽散播開去。

手工咖啡杯 $128

黃銅檀木筆 $188

原木屋仔小匙 $188

手繪陶瓷小碟 $22

《食話食說》 $92

《有機樂園—小家庭的種植攻略》 $78

堅持「半農半X」 以書換菜

究竟有田先還是有書先?Ringo認為是兩者同步進行,只要堅持「半農半X」的生活方式,萬物便順應其中。去年師承嘉道理農場農夫,在書屋四周設立自家有機菜園,實踐永續耕作,但面對大自然,從農夫學到的招數,也不足以應付變化萬千的難題,「今年初天氣反覆,乍暖還寒,好多農作物都失收。」種瓜並非一定得瓜,於是,書屋內的一個重點書架,便以有機耕作為題,鼓勵大家務農時也多看書,更舉辦「以書換菜」活動,只要捐出合適主題的書籍,便可以換領當造農產,而書本再轉贈至有需要的機購,「我們只收部份主題書,因為這裏不是二手書店,更想人反思買書的義意。」永續耕作,就是物盡其用,「今年是國際豆類年,4月播下的日本黃豆剛好收成,可以開辦工作坊製作豆腐、豆漿。」經過研磨的豆渣,加工後再次成為土壤的營養劑,自家種植的咖啡豆,飲完又可做咖啡渣紮染。「沒有刻意安排次序,但所有事情就自自然然應運而生。」細心的阿Sa更會就地取材,泡製時令有機香茅茶、紅菜頭汁,為勞動一整天的義工和訪客解暑熱,這就是城市難求的人情味。

比比書屋

錦田大江埔村67號
營業時間:2:00pm-10:00pm(周五及六)
facebook專頁:beibeibookhouse2016
交通:錦上鐵路站轉乘602小巴或的士在大江埔村公所下車,步行8分鐘

由比比書屋沿小路向着雞公嶺前進,柳暗花明又一村。

翻新教堂變圖書館 「牛車」上街講故事

離開大江埔村的比比書屋,來到錦田人聚居的吉慶圍,沿錦田公路向元朗方向而入,經過郵局、酒家名門讌客,鮮黃色小屋的大閘半開,大大個木製展示牌寫着「錦田匯動青年館」,這裏便是錦田人近月聚首一堂的新地標。青年館所在地屬於神召會元朗錦光堂,早於六十年代外借給尼泊爾人作教堂,同時作為幼稚園課室,去年10月,成為「突破匯動青年」的新據點,重新構建社區共享空間,「錦田的原居民好支持我們活化舊建築,透過各類型回收再造工作坊及生態導賞團,向年輕人傳承錦田的圍村文化故事,增加社區合作的可能性。」是日當值的高級培訓主任李潔卿(Joan)說道,身處的三角屋頂建築,保留原有的結構,只移除了釋放有害物質的石棉瓦頂,地下為國賢堂圖書館及社區廚房,閣樓為辦公室,九成的家具及材料也是回收得來,圖書館內一整排的紅酒箱書櫃,令這裏多添一份歐陸情懷,「書櫃就是一個社區共享的故事,紅酒箱在坊間價值50元,酒舖老闆其實可以將酒箱賣掉賺到盡,但他選擇免費捐給我們,再由我們加工升級再造,將無可能變成有可能。」室內的簡約枱凳、掛燈、陳設的舊物件,也得到有心人捐助,證明舊物非只有送堆填區的命運。「張曼玉月曆、古老電錶等舊物件,都是由南生圍的陳記士多捐出,這裏每一件舊物都有故事,希望大家反思甚麼是垃圾。」
書架上的書籍,有新書,也有好心人捐贈的二手書,主題圍繞本土文化及專業知識,旨在擴闊青少年眼界,「我們希望青少年透過睇書建立自己的人生方向,當中包括攝影、烹飪、設計及介紹世界各地共享社區的書,還有香港本土歷史的書籍,單是錦田已經有好多故事,錦田原名岑田,從前是米鄉,曾經發生饑荒,這裏的米救活好多人,因而被命名為錦田,有錦繡良田的意思。」

國賢堂圖書館前身是尼泊爾教堂,同時作為幼稚園教室,活化後用上黃色搶眼牆身,還保留了半百年前的鐵門窗框。

集合創意、共享、交流、回收再造於一身的流動「牛車」,定期出巡講故事,車上的書架可隨意拆件充當凳仔,讓小朋友坐着聽故事。

Joan珍惜區內的鄰里情,街坊購物忘了帶錢可以記數,這種互信,在城市基本上不可能發生。

青年館內的圖書館,舊物是從有心人及街坊收集回來。

青年館用大量紅酒箱做家具,加個叉做手柄,便成為廁紙櫃。

錦田匯動青年館

錦田公路119A
開放時間:12:00pm-7:00pm(周四至六)
交通:錦上路鐵路站乘251B巴士前往大江埔站下車步行3分鐘。由青年館前往文化館,需步行5分鐘

鄉親借地建文化館 搞親子活動

與青年館相距約5分鐘步程的「錦田匯動文化館」,去年5月由突破青年機構開創,比青年館更早吸引街坊落腳。「錦田有原居民、少數族裔,亦有好多新移民,我們2013年開始入錦田村校工作,幫助區內學生,同時認識這裏的鄉親父老,去年願意借出地方讓我們舉辦社區活動,也讓學生放學後有溫習的地方。」相對青年館,文化館的活動以親子為主,平日會舉辦電影放映會,教小朋友學英文,採訪當天,職員正預備播放宮崎駿的系列電影,放暑假的小學生已提早報到。
兩個地方,不約而同發現一架木頭車,擺放着繪本故事書,整架車更可以推在街上走!街坊都知道,這輛圖書車又名「牛車」,「圖書車設計意念來自錦田的農耕歷史和農田上的牛車,有八鄉錦田的地方色彩。圖書車仿照牛車設計,以木材作為主要材料,車轆也是自己手做。我們也邀請了錦田公立蒙養小學參與打磨及上保護油的工序,圖書車旁的書箱,就是小學生的點子。」牛車設計單位MudWork,由鍾惠恩和吳家俊成立,兩人喜歡以木材作為創作物料,透過創作實踐,思考及推動另類的生活文化,幾年前將工作室搬入錦田,成為村民口中的新錦田人,雖然他們非原居民,對區內的大小事同樣上心,「錦田大馬路的地產舖越來越多,又有非法倒泥頭的事件發生,都令我們擔心鄉郊、農夫的生活方式受到影響。」政府正計劃將錦上路發展成為新市鎮,錦田人都用自己方法為這片樂土出力,保住錦田特色,趁推土機還未殺到,不妨花一個下午感受錦田獨有的生活文化。

文化館前身空置三十多年,老房子去年變身小小文青地,添置繪本、語文等兒童讀物。

佔地約700呎的文化館,是小朋友的天地。

錦田匯動文化館

錦田公路131號(錦田鄉事委員會旁)
開放時間:2:30pm-6:00pm(周一至五)、9:30am-1:00pm(周六)
交通:錦上路鐵路站乘251B巴士前往錦田郵局站下車步行1分鐘

撰文:王佩兒
攝影:黃子偉、林栢鈞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