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學生自殺報告】
【本報訊】接連有學生自殺引發社會關注,教育局成立的「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昨提交進度報告,包括下學年推行先導計劃,安排兩名精神科資深「護師」定期到校識別及轉介有精神健康需要學生;報告亦建議教師接受訓練,識別有自殺傾向學生。抑鬱症康復者、前學運領袖張秀賢擔心,精神科護士入校見學生或帶來標籤效應。
訓練教師識別高危學生
報告分析過去3年,34宗本地中小學生自殺個案成因,顯示約八成與教育及家庭適應問題有關,如剛轉校、留級;逾八成個案涉朋輩或父母關係問題;六成個案涉情緒困擾。報告強調逾九成個案涉多於一個問題,委員皆認同自殺非單一因素造成。委員會主席葉兆輝指部份個案涉社會問題,包括考試成績主導的學習風氣、青年社會流動性等。報告指兩成個案有接受精神科服務,反映識別率偏低,應加強精神健康服務。另外葉透露3成個案曾於社交媒體透露自殺傾向。
進度報告提出11項建議,其中6項短期建議獲教育局接納於下學期推行。教育局將聯同食衞局、醫管局、社署推行兩年「校本精神健康服務先導計劃」,成立跨專業平台,包括派兩名精神科資深「護師」,即曾進修的護士,定期到九龍區8間中學及1間小學,與老師、社工等支援學生。先導計劃完成後將檢視計劃及考慮恆常化。其他短期建議有「好心情@學校」計劃,鼓勵學生以正面態度接受精神健康服務;訓練教師及早識別和介入高危個案;吳克儉指下周將約各辦學團體商討。
曾患抑鬱的中大學生會前會長張秀賢質疑報告建議護士進校識別學生,帶來標籤效應,「啲人覺得有病先見護士,同學會唔知點諗」。他指要求教師接受識別學生有否自殺風險訓練,或增教師壓力。
■記者蕭洛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