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今日要購物,Google下就搞掂,然而香港居然有人喜歡「刨」密麻麻的消費報告 —— 踏入四十周年的《選擇月刊》,多年來主打產品檢測及消費資訊,竟也累積了一群期期追的忠實讀者。究竟它有何吸引力?
「甚麼都打來問我,好像一本字典。」馮太(Lolita)訂閣《選擇》十五年,不少親友購物前都問她意見。無論牛奶、廁紙、波鞋,你說得出,她就可馬上找出相關的測試報告:「頗開心,自己沒有脫節,又能幫助他們。」這位眉睛眼企的師奶表示,該雜誌沒有廣告、亦沒有網絡打手:「它以第三者立場介紹產品,產品很生活化,不會說堅離地。」
著緊消費資訊,因為這個媽媽想守護家人。她最記得十多年前嬰兒沐浴露,「因為那時兒子還小,我便很緊張。」不單每本看兩次以上,更會把常用產品資訊如廁紙報告等,彩色影印,隨身攜帶。
常看消費報告,馮太表示對身邊的人的需要特別敏感。有一次鄰居的女兒等巴士時,喝汽水,也逃不過馮太的法眼:「我一看,就看到汽水是橙色,有人造色素。」她更「厚多士」把相關《選擇》報告拿給鄰居,提醒其父母。而兒子的補習老師將要結婚,「她一來到,我立刻拿一本《選擇》給她,我說『這期報告說婚紗攝影陷阱,正適合你。』」不單購物資訊,Lolita覺得在這個時代,主婦也要關心社會時事:「沒有工作,已經跟這個社會脫節,如果你還對任何事漠不關心的話,整個人好像沒有方向。」
每天朝九晚六,從事保險工作的Tony上班居然常備《選擇月刊》。「中學年代開始,大概看了三十年。」小時候住屋邨,Tony自小消費便很謹慎,讀書時期還定期去圖書館看《選擇》,慢慢變成樂趣。「心理層面,自己做了研究,然後作決定去買,用起來也會較開心。」
看完報告,這位長期讀者更會寫筆記、每期掃描,相當誇張。樂此不疲,皆因Tony說這雜誌教了他很多消費者權益:例如近日發生健身中心醜聞,《選擇》早在2010年已提醒消費者,申請健身會會籍時是否值得用一大筆錢作預繳式消費;上月發生迷你倉火警意外,《選擇》則在去年做過專題,指儲在迷你倉的財物不受法律保障。作為粉絲,Tony覺得《選擇》在電話資訊上未能追上潮流,網上閱讀亦不方便,仍有改善空間。
鳴謝:Moreish & Malt場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