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踏足密芝根大學,是整整30年前。跟隨在國際享負盛名的內分泌外科教父學習,學到的不單是手術及科研,還有他在專業上的抱負,待人處事的謙厚,和對後輩的栽培。自此之後,成為他的第一代徒弟,當我遇到複雜的病症,電話或電郵向他請教,他都會詳細為我分析,給予意見,他豐富的臨床經驗,甚麼難題也難不倒他。我有一位病人,亦慕他名,在我引薦下,到密芝根接受手術。
30年後的今天,回到密芝根大學,送別這位一代偉人,百多位好友及徒弟,聚首一堂,與他的家人,回顧他一生的貢獻。30年前的新醫院,現在已是最舊的建築,面臨拆卸重建的現實。嘗試找尋以前住的地方,街道還在,建築物已變了。Ann Arbor在美國中部,是一個大學城,到處見到不少新的學生宿舍,大學部門的新建築,最不變的地標,便是氣象台,已經屹立100年。全球暖化的影響,亦可見端倪。30年前,我最享受Ann Arbor風和日麗的夏天,今天在街道上走動,卻會汗流浹背。那時9月已經開始下雪至家門口,現在聞說是11月才下雪。
30年,醫學的發展確不少,乳癌治療,當年手術只有全乳切除,化療只有12次CMF或6次FAC,荷爾蒙治療就只有Tamoxifen,全是乳房外科醫生負責。電療則是放射診斷科醫生進行,一律6星期,隔天做,心肺副作用亦見不少。
今天,手術治療有乳房保留手術、乳癌切除整形術、全乳切除即時重建、前哨淋巴切除。化療除了A (Anthracycline),還有T(Taxane)、Capecitabine、Vinorelbine、Gemcitabine,Eribulin……荷爾蒙治療除了Tamoxifen,還有Aromatase Inhibitor、Everolimus、CDK4/6 Inhibitor。藥物治療還有新的目標-Anti-HER2藥,如Trastuzumab、 Lapatinib、Pertuzumab。免疫系統治療,以前只有BCG,現在不少新藥在試驗階段。電療一般都是每天進行,還有為期3星期的HyperFractionation,技術上還有TomoRT、IMRT……醫生工作亦有分工:外科腫瘤科、內科腫瘤科、放射腫瘤科,成為治療乳癌的綜合團隊。
當年認識在密芝根大學創立乳房中心的外科醫生,已是幾十年的朋友兼學長,今天認識了新任的乳房中心外科主管,年輕及有幹勁,談到她的研究,希望在三陰性乳癌治療有新突破,及研究藥物去吸引游離細胞,防止在遠端器官擴散繁殖。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科研,而且針對現時乳癌最棘手的問題,能夠解決的話,又可將乳癌防治推向新高𥧌。
密芝根大學,在醫學發展史上,扶植了不少創新的研究及發明。我的醫科同窗,完成專科訓練後,到美國發展,在密芝根大學21年,當上教授,現在是世界有名的肝臟科專家,最近還當上全美肝臟學會的會長。有良好的種子,肥沃的土壤,便會開花結果。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bcf.org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